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文化育人 传承扑灰年画文化育人基因 让青少年学子的心灵氤氲文化芳香 孔子如何定义“教育” 曲阜市:浸润儒家文化 勾勒儿童成长新图景

第5版:文化育人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文化育人
05

曲阜市:浸润儒家文化 勾勒儿童成长新图景

□ 通讯员 朱年强

幽静狭长的古城街巷间,稚嫩的诵读声与古琴雅韵交织回荡;开阔宏伟的尼山圣境大学堂里,孩童身着汉服体验“开笔礼”;鸟语花香的蓼河公园里欹器雕塑前,稚嫩的小手轻触“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古朴铭文……曲阜,这座千年古城,以文化人,以慧润城,勾勒出“可触摸、可参与、可成长”的儿童文化友好新图景。

强基固本,绘就儿童成长文化坐标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立足实际,深耕文化“两创”,构建“文化基因+现代治理”双驱动模式。将儒家“仁爱”“礼义”等理念作为赋能儿童成长的重要内容,融入“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建设。制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纲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让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小初高,自编《中小学幼儿园现代学礼指导手册》,推行《走进圣城感悟经典》《“八德”地方教材》等市本教材,开设“大哉孔子”“趣味国学”等60余门色课程,使传统文化成为“必修课”,在琅琅书声与实践体验中焕发蓬勃生机。

古今交融,打造儿童成长快乐家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近日,曲阜市石门山镇董家庄村亲子阅读基地内传来琅琅读书声。“孩子在读书班里学到了很多《论语》知识,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经典文化的智慧,还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村民孔文娟看着认真诵读《论语》的孩子,称赞读书班使孩子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样温馨的场景,正是曲阜打破陈列式空间设计,让“古城处处皆课堂”的生动写照。

文化传承活态化。该市在妇女儿童家园、亲子阅读基地等场所设立儿童文化角,配备传统乐器、书法工具、古籍绘本等资源;在沂河广场、植物园、蓼河公园等公共场所及乡村休闲区域设置文化景观,嵌入《论语》经典章句,构建“移步见文”的沉浸式文化场景;依托妇女儿童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常态化开展书法、民乐、经典诵读等传统文化活动,让儿童在家门口受到文化的熏陶。

感知体验趣味化。“三孔”景区推出AI智能导游、沉浸式Vlog拍摄等数字化文旅服务;孔子博物馆打造“夫子问答”“鼓瑟击磬”“稷下学宫”等智能互动设施,儿童可通过触控屏与“AI孔子”展开跨时空对话。

服务设施精准化。聚焦儿童需求,建成33个儿童友好社区、14个口袋公园、2个学校过街天桥,构建“圣城康育”婴幼儿照护服务品牌,托育机构达56家,融合医疗、教育、文化资源,完善全年龄段服务网络。

为爱赋能,镌刻儿童成长幸福记忆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孔庙大成殿,这里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稚嫩清亮的声音在孔庙回廊间回荡。一名扎着鲜艳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身姿挺拔,虽然脸庞还带着孩童的青涩,但讲解起曲阜千年历史文化与儒家典故却如数家珍,引得游客们频频点头称赞。

曲阜市鼓励儿童“一米高度”参与社会事务,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志愿服务,培育百余名“小小文化代言人”,让他们用童声传递曲阜的历史脉络,打造“行走的文化传播链”,浸润传承育新苗;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儿童观察团”,让学生从童真的视角介绍社区建设成就;开展“我是曲阜小主人”系列实践活动,让儿童在规划师、法官、医护人员等角色扮演中体验社会、深化文化认同。

构建立体式文化体验矩阵,推出“融‘慧’未来”研学实践项目,开发“跟着孔子去游学”等10条主题线路;非遗技艺以“课堂+工坊”形式进校园、社区,开设陶艺、扎染、剪纸、面塑等传统工艺课程,让儿童在指尖技艺中触摸文化肌理,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圈。在孔子文化节期间,千名学子齐诵《论语》开篇,彰显“文脉传承从少年始”的仪式感;常态化开展“读《论语》学经典”亲子诵读,组建189支“母子传承国学”队伍,以“书香润家”品牌串联“图书漂流”“百遍打卡”等活动,让儒学从书店橱窗走向家庭书桌;升级“儒意妈妈”关爱品牌,421名“儒意妈妈(爸爸)”“儒意姐姐(哥哥)”与474名儿童结对,开展入户关爱和集中陪伴;“孔子课堂”走进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儿童定制文化教育活动,让“有教无类”的儒家智慧照进每个角落。

千年文脉如潺潺清泉,滋养着颗颗童心向阳生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曲阜以文化友好为底色,让儿童在“看得见的历史肌理、触得着的文化温度”中健康成长,于儒风雅韵间书写“舞雩稚乐”的儿童友好新篇章。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