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八秩 赓续未来
9月24日,《山东教育》创刊暨山东教育社建社80周年专题研讨活动在莒南县举行,我的心也与这场盛会同频共振。作为一名入社3年的编辑、记者,看到老中青几代人齐聚创刊地,仿佛进行着一场庄严的精神接力。八十载风雨兼程与薪火相传,这一刻,我对“我们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45年12月15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山东教育》在莒南诞生,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本省级教育刊物。当那些泛黄的创刊号影印件、老一辈编辑的手写稿真迹清晰地呈现在面前时,我发现历史原来如此厚重、有温度、可感知。我们不再需要手刻蜡纸,但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内容质量的坚守,是穿越时空的宝贵遗产。每当我在海量信息中筛选稿件、在标题制作上反复推敲时,常会想起这种“铅火精神”。它提醒我,无论传播形态如何变化,内容的价值永远根植于真实、深刻与有用。
作为一名青年记者和编辑,我的日常工作恰是社史变迁的微观缩影。作为编辑,我需要像前辈一样“咬文嚼字”,确保每篇稿件政治导向正确、教育理念先进、语言表达精准;作为记者,我深入一线采访,与教育专家、基层教师、学生对话,用脚步丈量教育的尺度,用镜头定格精彩瞬间。我们不仅在纸媒上字斟句酌、守牢阵地,更在网媒上将优质内容转化为微信推文、短视频等,在互联网上构建新的传播天地。
这种多重身份的融合,正是山东教育社向现代化融媒转型的生动体现。看到更多过往的历史资料、鲜活的教育场景通过短视频、AI、直播等新形式“活”起来、“动”起来,获得了远超预期的传播效果,我深切体会到,守正不是故步自封,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从一支笔、一本稿纸打天下,到现在的一个键盘联通世界,变的是工具和渠道,不变的是“服务教学、服务基层、服务师生”的初心。
80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从纸媒守正到融媒创新,“教育+融媒”的工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播,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应是引领者;不仅是服务者,更应是建构者——为山东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为广大师生提供有用的精神食粮。
前路漫漫,唯有奋斗。我将以此次八十周年庆典为新的动力,继续打磨采编技能,提升融媒素养,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讲述更好的山东教育故事。我相信,当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汇入历史长河,未来的百年社史中,也必将有我们为之奋斗的、充满创新与活力的新篇章。
薪火相传,使命在肩,愿与山东教育社共同奔赴下一个更加卓越的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