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一份迟到的“看见” “猴王”蜕变记 薪火八秩 赓续未来 墨香八十载 薪火永相传 笔墨春秋八十载 初心弥坚启新程

第6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6

笔墨春秋八十载 初心弥坚启新程

□ 姜玉蕾

办公室的桌子上放着刚从各地征集而来的老物件:裹着旧报纸的老刊物,用硬壳相册装着的黑白照片。我凑在老编辑身旁,指尖轻轻抚过那些泛黄的影像,听她讲述山东教育社一路走来的故事。影像之间,渐渐叠合出几十年岁月的痕迹。

随手捻起一本《山东教育》老刊物,封面的繁体字依旧庄重,内页纸边因反复翻阅已被磨出了毛边。这浸润着墨香的刊物,记录着山东教育改革的坚实步伐;这凝聚着智慧的文章,曾点亮无数教育人的前行之路。

看着照片里从青涩到鬓白的面孔,摸着刊物上从繁体到简体的文字,我忽然明白:这场社史整理,整理的不只是一代代山东教育社人的足迹,更是80年春秋最真切的模样——是老编辑奔走乡村的脚印,是字里行间始终如一的“贴着教育根脉走”的坚持。

我们围在一起辨认、回忆的片刻,让“山东教育社80周年”不再只是日历上的数字,而成为可触可感、可共情的温暖过往。

80年风雨兼程,80年砥砺深耕。山东教育社既是山东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又是记录者。从最初的《山东教育》一本刊物,到如今拥有《山东教育》《当代小学生》《山东教育报》和山东教育新闻网的“两刊一报一网”多媒体平台,传播的形式在变,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线从未偏移,“服务教学、服务基层、服务师生”的初心始终滚烫。

我们追随前辈的足迹,把笔尖深深扎进教育的土壤。走进校园,见证它们乘着政策的东风换新颜;蹲守一线,感受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悄然生长;奔走于齐鲁乡野,记录乡村教育“化茧成蝶”的蜕变……

在费县采访时,刘庄中心小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所山脚下的乡村学校,不仅拥有人脸识别系统、无人值守的智慧阅览室、教学管理手机客户端,而且开设了机器人、航模、3D打印等特色课程,学生多次在国家和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曾经“土气”“落后”的标签被一一撕下,它用智慧化的教学设施、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缩小了与城区学校的差距,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颠覆了我们对乡村学校的固有认知。

我们亦追光而行,推介那些点亮教育的模范。他们中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费县薛庄小学校长张贵州,他扎根沂蒙革命老区40年,多年坚持扶贫,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有山东省人大代表、齐鲁最美教师单美华,她陪伴乡村孩子20多年,自费建起的宝德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还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季美娜,她以满腔热忱与执着坚守带领学校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这些鲜活的榜样,正是山东教育人担当奉献的生动缩影。

再次捧起那本磨出毛边的老刊物,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理解:纸张会泛黄,字迹会模糊,但扎根教育的初心从未褪色。唯有像前辈那样,写得扎实、拍得真切、做得踏实,才能稳稳地接住这传递了80年的接力棒。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幸见证它的荣光,更肩负续写辉煌的使命。让我们以青春之笔,怀揣奋斗之志,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新篇。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