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课程整合给她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学会“放手” “核心素养”培养重在有“核心”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要把学生拉到书桌前

第5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5

教师随笔

“核心素养”培养重在有“核心”

□ 河南民权求实中学 骆建领

在当下教育领域,“核心素养”显然已成为一个热词。其实,“核心素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备受关注,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据悉,“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也就是说,不久我国教育改革将有自己的“国家版”核心素养标准。

“国家版”标准出台容易,但有效落地可能会困难重重。对于教育实践来说,我们需要本土化“国标”的政策导向,但更需要引导“国标”有效落地。在这里,我想用“核心”一词来讨论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核心性是核心素养的首要特性。纵观我国历次教育改革,强调更多的是基本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基本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方向并没有错,但过分地强调素养培养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就导致教育的培养和评价体系弊病频现。目标和标准过多,也同时让其效果大打折扣。“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不是要替代基本素养和综合素养,而是对二者的优化整合,是基于当下学生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要求,而构建的一套致力于提升学生人格和能力的教育改革优化体系。因此,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不能呈现为“全面路线”,更不能体现为“简约路线”,而必须是优化的“精华路线”。它必须是最关键、最核心、最必要的少数素养指标。明确这一点,是我们能否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和关键。

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上位标准,是分科标准及评价的核心。有了核心素养的指标,我们还需要将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进行实践。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应该作为新课标的来源和依据,统领和引导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进、教师素质提高等具体程序。我们必须保证核心素养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基因地位,保证其作为课程改革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有坚定的导向。

“完整的人”应该作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应该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它必须明确且正确地回答“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所以,我们的“课程”教学应该彻底转向“人”的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过程、人格与能力、信念和价值,关注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能力的完整的人。这个目标核心不能变,且必须成为终极目标。不然,核心素养无法落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更难以实现。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