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别开生面的选修课 经典画读 积极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 “徐行之,尚开也” 特色应根植于学生 新闻热评 家长“代劳”,当停!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教之有道

积极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

□ 朱年强 袁正新

一位大学教授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粉笔点,问:“这是什么?”一个学生答:“是粉笔点。”他再问:“还是什么?”便没人回答了。显然,大学生们认为“粉笔点”就是标准答案,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了。同是这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们的答案则丰富多彩,如“星星”、“雪花”、“眼睛”等。虽然这些答案天真、幼稚,但是也自由、美丽。换个视角思考,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从幼儿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怎么没有想象力了呢?

无独有偶,福建福州高三学生的一则作文题最近在网上走红了。其内容如下。小鸡说:“要是我们能到月亮上溜冰,那该有多好啊!”鸡妈妈则泼冷水,说:“以我尝遍的人生滋味告诉你们,你们以后的路会走得很苦。”它的走红唤醒的是孩子们未竟的创造力。只有给学生的想象力多开绿灯,让学生“不安于在一块草地上赏花”,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植下创新的种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和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探索、质疑。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所蕴含的知识是广博的、前沿的,甚至超越家长、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解答能力。这并不可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图书馆、资料室查询,还可以向同行请教、与专家探讨。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探究。这就是收获,也是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创新不屑一顾。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灵感就会消弭殆尽。对此,陶行知先生在《糊涂先生》中指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庄子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个有价值的创新设计,开始的时候都会有缺点、疏漏甚至错误。2015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说:“1971年,我第一次成功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素提取物,是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此后,她又和她的团队在动物、自己和患者身上作了无数次实验,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每一个伟大的创新都是由无数个小创意汇聚而成的。如果我们善待每一个科研创意,让这些创意流动起来、汇聚起来,就会产生出“裂变效应”——不仅创造出丰硕的物质成果,而且营造出自主创新的环境。

智慧的珍珠不可能是天生的,大多是从跌倒、挫折中逐渐获得的。当“假如”还没有成为真知前,大多是怪异想法。但是,“怪异”不等于“谬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做出的结果错了,我们就欣赏他的做题过程和方法;如果学生的过程和方法不妥,我们就欣赏他的动机。只有对学生多一些包容,他才能自由地想象。我们既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奇思妙想,也要宽容学生的失败。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