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职专版 职 业 教 育 看 山 东 我省支持职教改革发展政策体系已基本建成     山东高职教育三年实现三大提升 山东职教——强!   山东技师学院成功创办技师“梦工场”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专业优势引发“抢人”潮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校港一体、多元融合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第4版:高职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职专版
04

来自省外媒体的声音

山东职教——强!

河北新闻网记者 孟光磊:

近日,我跟随“职业教育看山东”媒体采访团走访了山东9所高职院校,最真切的感受就是3个大写的“赞”。

山东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是第一赞。其基础设施、师资水平、实训课程和校园环境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河北媒体同行的印象里,似乎从来没在河北境内见过如此完善的实训和教学场所。在这里,鸟语花香配上碧波荡漾,精雕细琢书写职教风光。

山东职业教育的文化特色是第二赞。其寓教于乐,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陶冶情操。鲁班文化、农字品牌、码头课堂、茶艺教室、美酒氛围,走过一所学校,都能美丽一种心情、留下一段回忆。

山东职业教育人对职业教育的专注和执着是第三赞。正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忠所说,职业教育要打破阻碍其提升的“天花板”,让学生学得其所、各得其能,在创造中不断创新,在产业发展中不断成长。

多彩贵州网记者 吴思晶:

本次山东职业院校的采风活动,让我看到了山东职业院校的强盛,不论是校园的规模、专业的全面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都堪称一流。

山东的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为核心,让他们真正学习到自己所想、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当然,也希望贵州的职业教育能够与山东职业教育合作,更好地发展与强大国内的职业教育。

东南网(福建)记者 黎晶瑛:

此次山东职教行,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山东省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院校的校园基础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政策的扶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此次的9校走访,我感受到了不同于福建的浓厚职教氛围。在福建,职业教育的发展相较于山东来说,校园小、实训基地少、招生难,多数还处于技工类高职技校阶段,未形成规模集群。

山东技师学院的免费培养模式、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港校一体模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绅士淑女的学校气质等职校特色,都是值得福建高职院校学习的地方。

西部网(陕西)记者 张甲特:

山东职业教育以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经济区位优势,在职业教育专业化、创新化、立体化、人文化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以项目化立学,以市场化教学,以企业化治学。诸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荣获全国技能大赛大奖,连学校辅导员也是专业全能人才,德技双馨。在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处于低潮的时候,山东诸多职业院校学生能被就业单位抢空,其实力确实不一般。另外,学生在实践和创业方面也独树一帜。这些都离不开学校为学生创造的诸多利好条件。

同样作为教育大省,陕西在职业教育方面跟山东还有很大差距。希望大众网和山东职业院校能多举办类似交流活动,让职业教育助力大国工匠强国梦。

广西新闻网记者 谢琳琳:

在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之际,到鲁班的故乡走访正在校园里成长的鲁班传人,感受“大国工匠”的发源地魅力,是一段满足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对“中国制造2025美好憧憬的印证之旅。

山东职业教育产业带动教学、“校企政经行”5方联动办学或“校企政经”4方联动办学模式,培养了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为职教转型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山东劳动职业学院雕琢工匠传人的精细、山东旅游职业学院3A级景区的美丽校园、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学生士官风采,使这段疲惫的旅程变得诗情画意。山东职业院校尤其重视文化传承和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相信山东高职院校的学生学成之后不仅技艺压身,而且富有文化底蕴和审美素养!

浙江在线记者 袁野:

此次“职业教育看山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概括为3个字。

第一个字是“大”。这个“大”是广义上的,直观的表现是校园大,校舍、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档次,师资队伍强大,教育取得的成绩大。体现出山东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学校领导对职教发展定位的格局大。产生的结果则是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大,百姓的认可度高。招生难、风评差这些职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山东比较少见。

第二个字是“紧”。职业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关系紧密,和区域经济的结合紧密,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合紧密。举例来说,校企合作很普遍,但多数停留于学生去企业实习,师傅来学校讲课之类。而在山东,我们看到,知名企业主动把实训基地搬进校园,把昂贵的器材无偿提供给学校用于教学。这样一来,学校培养的人才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言自明。难怪在他处困难重重的就业问题在这里完全不是事儿。

第三个字是“精”。在有幸到访的几所山东职校,我发现多数走的是不求“博”但求“精”的发展道路,在某一个优势专业方向上集中资源,下大功夫。这样的发展思路带来的结果是,虽然学生总数并不算多,但在其特色专业方向上教学条件好,教学水平高,往往领先全国。这样一来,毕业生的行业认可度自然高,日后发展的起点也高,更容易出成绩。有了行业认可度和校友成绩做底气,几所学院领导表现出的自信让我永生难忘。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