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职专版 职 业 教 育 看 山 东 我省支持职教改革发展政策体系已基本建成     山东高职教育三年实现三大提升 山东职教——强!   山东技师学院成功创办技师“梦工场”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专业优势引发“抢人”潮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校港一体、多元融合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第4版:高职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职专版
04

山东高职教育三年实现三大提升

——“职业教育看山东”山东高职院校采访手记

□ 本报记者 孙荣光

2012年以来,我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路,并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关注。

4月底,记者跟随全国30余家新闻媒体,历时5天,辗转济南、潍坊、青岛3地,走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亲身体验了山东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变化。

多元化招考模式,生源质量普遍提升

“今年,学院单招计划为820人,比去年多了200人,报名人数接近计划数的2倍,令人比较满意。”421恰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单独招生网上公示预录取名单的日子,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刘军笑着向记者介绍。

3年来,为提高生源质量,山东省完善高职院校多元录取机制,采取单独招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春季高考、综合评价招生等方式进行。同时,开展“中职+专科高职”、“中职+本科”、“专科高职+本科”等形式的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工作,打破职校生没有升学途径的“断头教育”模式,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吸引力。

据潍坊职业学院招生办统计,该院2015年全日制高职新生报到6115人,报到率达91%,与2012年相比录取人数增加3000余人,报到率提高6%2015年录取分数线比2012年提高170多分,录取分数超过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线的有142人。

创新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省实施的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实现了多方深度全面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

据省教育厅职教处统计,3年来,我省新增产学合作企业1858家,合作企业总数4000余家,合作企业投入资金及设备值12626.77万元;牵头组建或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联盟128个,校企共建22个二级学院、196个专业。

2013年,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和64家机械行业大企业、院校、科研单位联合成立山东省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培训集团。

该院教务处处长王芳向记者介绍:“依托职教集团,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实训中心建设等方面积极协作,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协同育人的目的。”

2015年,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万斯达集团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培养建筑产业化技术技能人才的“万斯达学院”,把国家级建筑产业化基地“搬”进了校园,并于同年试行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同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各院校竞相成立“名师工作室”,作为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工作平台和创新项目孵化基地,培养跨专业、多技能、综合性高精尖技能人才。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职业院校的名师不挂“博士”、“教授”头衔,而是“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当头,一派“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之风。

如今,校企深度合作使产学良性互动,让更多的“工匠”从生产一线来到教学一线。他们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积极推广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在其带动下,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近年大幅度提升,学生毕业获取“双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普遍推行开来,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拓宽就业渠道,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学院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早在实习推介会上就与用人单位签订意向书,实习与就业同步是这个专业的特色。”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宋继东向记者介绍。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拓展的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让每年约10%的学生赴法国、美国、韩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企业实习、研修,15%的学生选择去国外就业。近几年,该院用人单位需求量与毕业生数量一直保持在5181的比例。

如今,“你上学我买单,你就业我来管”、“定向联合培养”已成为企业“抢”学生的必要手段。职业院校也普遍通过“订单班、冠名班、院中班、厂中班”等形式,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实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灵活就业。

在“就业无忧”的背景下,山东技师学院还对接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发建成了一批与山东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匹配的特色优势专业,开启了高端引领、就业导向之路。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山东技师学院党委书记赵振国介绍,“学院把打造特色优势新专业作为向内涵发展转型的‘牛鼻子’,用新专业、新技术、新技能培养高精尖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就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通过一周的采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山东职业教育深远的创新和立体式发展。作为一名教育行业的媒体从业者,我见识了山东职业教育的能力和实力。”采访结束后,西部网记者张甲特感慨道。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