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
小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在校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受到家庭教育方式、社会阅历增加和自我意识增强、思维逐渐活跃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氛围的影响。当前,素质教育日益深化,但“应试教育”依然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重智育、轻德育”问题在各小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分数至上”、“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再加上沉重的课业负担,无形中让学生产生了焦虑感、疲惫感和挫败感。部分学生没有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却把学习当成了苦差事,精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低。
(二)教师导向的影响。个别教师对尖子生、乖巧的学生高看一眼,偏爱有加;对学习成绩落后、调皮好动的学生讽刺挖苦,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对老师崇拜、敬重,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如果老师不能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久而久之,不仅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还容易使被偏爱的学生产生骄傲自大、虚荣的心理,使被批评的学生产生自暴自弃、自卑脆弱的不良情绪,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和过激的“对抗”教师等不理智行为。
(三)家庭熏陶的影响。许多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问题。一是部分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唯我独尊、自私任性、自理自立能力差。二是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或犯了错误时往往采取讽刺甚至打骂的错误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自卑、压抑。三是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当好榜样。部分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却视而不见,或家庭不和、冲突不断,或不爱读书、无所追求,或忙于工作、对孩子关爱不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无时不在。社会上一些不文明及违法乱纪行为,街头地摊上不良的黄色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宣传暴力和凶杀的内容,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不良社会风气,都会对学生心理进行侵蚀,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学校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让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被赏识的愉悦。教师要为人师表,以一颗公正心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呵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都要平等热情地对待学生,不要冷落学生。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让每个学生都在爱的阳光下成长。
(三)家长要对孩子正确评价,挖掘孩子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特长,都有缺点和不足。家长要准确把握孩子的优缺点,积极引导,严格要求,杜绝溺爱。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对孩子多给予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建设“书香家庭”,以良好的家风熏陶、感染孩子。
(四)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小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人生理想,向模范人物学习,向身边遵纪守法、勤奋进取的人们学习,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校要会同公安、文化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以及不健康的图书市场进行治理整顿,对扰乱教育教学秩序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风清气正、和谐安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