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网络课堂 图片新闻 关于“一师一优课”的思考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浅谈电教手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策略 在“本真”语文教学前提下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

第7版:网络课堂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网络课堂
07
【网事杂说】

关于“一师一优课”的思考

□ 张学炬

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目的就是促使每一位教师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背景下,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讲授。这种活动对于促进各地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种热闹现象的背后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活动的实施带有明显的指令性,对基层教师缺乏应有的尊重。所谓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就是让教师选择一节最拿手的课并且上传到资源平台,作为一个范本,供其他地方的教师借鉴,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课的选择权无疑应该交给教师,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他们的执教水平,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于讲哪一节课、什么时间讲课,教师身不由己,而要由上级主管部门规定。每次开展活动,都是上级有关部门直接以命令的形式下发给各个学校,让教师们遵照实施。有的教师是教语文的,却被命令讲科学课。可是,他压根儿就没有做过实验,能讲好科学课吗?上传到平台以后,这种课有借鉴意义吗?

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教师的参与意识不高。许多农村教师并没有参加过录课的工作,不知道课应该怎样上,要注意哪些事项。学校把录课的课题下发给教师就完事了,所有的制作工作都得由教师自己准备。不少学校不具备一些必要的器材、教具,也缺乏安静的录制环境和场地。即使教师讲得很好,也难以把原汁原味的课件发布到平台上去。

活动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难以唤起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活动采用的是层层推荐的方式,由县里到市里、省里,最后到国家层面。可是,优课的标准是什么?它是怎样评选出来的?对这些情况,参评的教师都摸不着门道。至于未参与讲课的教师,就更没有兴趣了。于是,活动走调、变质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组织方对活动的意义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消极对待,被动应付。

此外,功利性教育观在作祟。如今,教育系统组织的任何一项活动无不与职称晋升挂钩,都在被赋予一定的分值,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的评比,优质课的评比,等等。对于这些活动,大多数教师非常热衷,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的人还托人情、找关系。而“一师一优课”活动则公开、公正、透明,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有机会获奖。当然,机会多了,反而不值钱了,无人珍惜了。这也是活动冷场的原因之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