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家长需要”不应成为急功近利的借口 加强体育工作需要改变教育机制 看课“下菜”,看人“下菜”? 多少高校有“手书通知书”式的文化传统? 大学生实践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让每位教师都成为优秀的自己   人言教职为闲署,不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    ——颜元 身教,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运动治教”的老脑筋该换换了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多少高校有“手书通知书”式的文化传统?

□ 段思平

对陕西师范大学的本科新生来说,等待录取通知书时又多了一份期待。原因是,“手写录取通知书”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的传统,已在该校坚持了10年。近日,该校坚持手写录取通知书长达10年的消息曝光,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据717《北京青年报》报道)

平心而论,仅凭一张用毛笔书写的通知书很难发挥维护传统文化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们由此爱上毛笔字。“手写通知书”的真正可贵之处,在于十年坚持所体现的高校情怀,在于建立了独特的高校文化传统。其中体现出的重视书写、善做表率等丰富内容,与师范大学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势必会让每一名陕西师大的学生感到自豪。

如今,各个高校都在比拼创意、追求文化、建立传统。但是,从总体来说,大部分学校仍然难逃办学同质化的窠臼。比如,普遍追求规模增长、盲目扩大、专业设置“高大全”;校训用词严重雷同,让人感觉创新不足;一到招生季,就在官网、官微上晒美女学生的照片,等等。试问:有多少高校像陕西师大一样,有真正原创的文化与能长期坚持的传统呢?

“手写通知书”的走红,并不代表明年每个高校都要找一批老教授用毛笔写通知书。其最大的启示在于,高校文化传统应立足于自身的办学理念,并通过长期坚持积淀出文化之魂。只有每所学校都能像陕西师大一样不盲从,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传统,我们的高等教育才不会千篇一律。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