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天中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近日,我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观摩了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重叠》一课。每次听吴老师的课,我总是有不同的收获。这次给我的收获是:用“聊天”这种学生最常见的方式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一上课,吴老师随意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
吴老师问:“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答:“我叫刘小刚。”
吴老师问:“刘同学从左边数是第五个,从右边数也是第五个,这个队一共有多少同学?”
学生答:“9人。”
吴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答案?”
学生们齐说:“列算式。”
吴老师请另外一名男生到黑板上把算式写出来,接着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有一名学生悄悄地说:“数一数。”
吴老师问:“这是个好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吴老师见学生们不再回答,就很自然地说:“用画一画的办法,好不好?”
学生们又兴奋起来了,都说:“好!”
吴老师从众多举手的学生中选了一名女生到黑板上画一画。
这个女学生画完后,吴老师以及部分学生发现她画错了。可是,吴老师装作没看见。吴老师问这个女生:“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
这个女生开始说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画错了,就不吭声了。这时,班里的积极分子纷纷举手,争着要到黑板上帮她改过来。可是,吴老师微笑着对那个女生说:“你发现自己画错了,很好。错了不可怕!只要你能自己改正,你还是最棒的!”
学生调整完以后,吴老师引导学生比较算式“5+5-1=9”和图。
吴老师问:“第一个‘5’在图中怎么表示?”
吴老师又找了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用粉笔画出来。
吴老师又问:“第二个‘5’在图中怎么表示?”
吴老师再找了一名学生,让他到黑板上用粉笔画出来。
吴老师问:“为什么要减1呢?这个‘1’指的是谁?”
这名学生答:“这个‘1’就是刘同学,他被重复加了2次。”
吴老师把话揽过来,问:“第一个‘5’是刘同学吗?第二个‘5’是刘同学吗?”
我感到吴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很自然,就像拉家常似的。学生听到这样的话,就感觉和爸妈、朋友聊天似的。
就这样,吴老师与学生在聊天中既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重叠”。
整节课,吴老师都和学生们一起聊天,并在聊天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下课了,学生们还依依不舍、意犹未尽。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见不到制作精美的课件,也见不到现代化的学具、教具,看见的只是黑板、粉笔。吴老师的板书看似有些乱,因为她在板书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随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实则很有条理,整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之处都留在了黑板上。吴老师出的每一道数学题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让学生感觉亲切。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学会了一个又一个解决数学难题的方法,他们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下课后,吴老师对我说:“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调整。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成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