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第4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4
【课改探索】

乡村美术教学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 济宁市兖州区第八中学 张显周

现在,很多乡村小学学生生活单调,很多学校根本就不开设音、体、美课程。升入初中后,这些乡村学生给教师的授课出了难题。例如,初中美术课中的欣赏课让学生欣赏中外名画。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小学很少接触美术,哪怕是很浅显的儿童画也没见过几幅,像油画《春》这样的西方名画,他们又以怎样的心态和感情去欣赏呢?记得我讲这节课时,刚翻到这一页,就听到有些学生嘿嘿怪笑。有个学生干脆直接嚷嚷:“老师,是不是不穿衣服就是美……”这让我好不尴尬。再比如,初二课本中《丰富多彩的现实,多种多样的表现》一节,学生连最基本的造型都不会,一节课怎么能画出他们常见的物象?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程度不一着实制约着美术课堂教学的全面有效开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术课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而无论绘画还是制作都需要材料,如颜料、画笔、剪刀、各种纸张等。很多学生由于多种原因要什么没什么,使得美术课堂教学难以开展。记得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有一次市里进行美术抽测,要开展听课活动,我讲课的内容是《学生装设计与模拟制作》。在要求学生设计绘画学生装草稿时,学生没有纸,没有颜料,甚至一个班连常用的水彩画笔也只有三五盒。幸好我随身带了一些,否则这节课真是没法上下去。学生以及家长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没有学具,而学校配备不足也干扰了美术课程的实施。

学生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学校问题。倘若诸多的乡镇小学一直有序开设美术课程,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就会有一定的美术素养,积攒一点美术底蕴,也不会出现前面所说的那种局面。

研究当前的教材,我们发现,薄薄的一本美术课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例如,初一下册课本中的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表演:插花大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不可能买来那么多的鲜花、花盆试插(除非他们家是开花店的),教师也没法准备那么多昂贵的、繁多的教具,这样的活动只好放弃。编者可谓用心良苦,总想用有限的纸张向学生展现一个超越时空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长廊,什么都想涉及,什么都是蜻蜓点水,甚至有些课连“水”也沾不上,更不要奢求“甚解”了。编者能不能多展示一些学生作品,或增加一些有关历史背景知识的介绍及相关图片资料?能不能把书编得更有针对性一些,或者可选择、可参考的空间大一些,更能体现地域性,贴近学生的生活?

除此之外,我希望和我一样的广大农村美术教师能够多与家长沟通交流,有条件的学校最好统一配备美术教学所需的工具、材料等。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多向其他优秀教师请教,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资源共享。同时也希望上级部门多组织一些美术方面的培训,多增加一些培训的名额,让更多的乡村美术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美术教学经验。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