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
近年来,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我们学校深入探索德育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融合,实现德育与学生学习一体化的路子,通过改变课程设计来改变德育方式和途径,既开发出了理想的学校学科课程,又有效地消除了以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较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个问题带来的思考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认识有偏差,往往简单地强调“渗透”,或者生硬地将学科知识和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二是德育工作碎片化,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三是德育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单纯的说教不足以解决学生身心存在的实际问题,德育内容应该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四是实施德育重灌输、轻体验,往往只是把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求他们理解字面意思,并且将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当作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五是德育工作孤立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有效的课程实施,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开始了课程与育人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大优势促进课程与德育一体化
我们探索实施的课程围绕“我与自己、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三大关系设计活动主题,统合学科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使德育贯穿课程设计与实践全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德育目标。我们将这一课程称作“理解力培养课程”。
这一课程在实现育人一体化方面具有三大优势。
优势之一:课程将“立德树人”作为目标,使德育贯穿于课程设计和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我与自己、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三大关系。从课程目标上看,这三大关系包含了悦纳自己、尊重自然、理解他人、服务社会的德育目标。其中,“我与自己”对应的是“正确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悦纳自己,自尊自强”等德育目标;“我与自然”对应的是“我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尊重自然、理解与自然依存依赖的关系”的德育目标;“我与社会”对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诚信、感恩、合作、包容、社会规则、责任心”等德育目标。
在“理解力培养课程”中,中心思想是组织教学的主线,对各种态度目标的培养则贯穿于每个探究活动中。这就将德育与学科知识学习置于一个高度,甚至对中心思想的理解高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节日”这一探究单元,我们的中心思想是:节日是庆祝、纪念和警示的方式,节日里人们可以沟通和分享观点。为此,我们特别开展了“照片介绍节日”活动,旨在通过介绍、欣赏寒假中收集到的人们欢度春节的照片,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讲故事比赛”活动则通过收集古今中外各民族文化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文化差异……所有活动都围绕中心思想设计,品德教育贯穿于课程实施全过程。
优势之二:课程将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化设计,使德育具有连贯性。
德育系统化设计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各年级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化设计。二是对一个主题下的德育活动进行系统化设计。例如,在“我与自然的关系”课程设计中,一年级的《秋天》、《空气》,二年级的《声音》、《生物》,三年级的《能量》、《材料》,四年级的《自然现象》、《材料》,五年级的《力量》、《科学技术》,德育内容贯穿于各个年级,并逐步加深,使德育的系统化、连贯性得到了落实。课程对一个主题下的德育活动也进行了系统化设计,每个主题下的一系列探究活动都围绕中心思想、情感态度目标进行系统化设计。
优势之三:课程让德育成为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
“理解力培养课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统合技能、态度、学科知识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家庭”这一探究单元中,孩子们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资料表”则用表格的形式调查家庭成员的爱好等,并进行统计,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爱家人;“家风家规”活动则让家长们参与活动,并与孩子一起树家风、立家规。在这些活动的影响下,家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课程改革引发学生的变化
课程改革引发了德育改革,引发了学生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变了,他们更自信、更大方、更积极了。二是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一年级的刘羿晨同学说:“刚入学的时候,班主任董老师就带领我们制定了‘班级公约’。这个约定是大家一起想出来的。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言,然后问大家:‘你发言时,大家不认真听你讲话,你是什么感觉?’同学们都说:‘这样心里很难受。’老师就和我们一起讨论‘当别人发言时,我该怎么做’。然后,我们‘班级公约’的第一条就诞生了——‘老师讲话时,眼睛看老师。’”班主任老师说:“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学生们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制定出大家都认可的规则。我班的每一条公约都是这样产生的。这学期,我们还制定了‘班级志愿岗’,学生们自愿报名并投票选举出了‘电灯管理员’、‘图书整理员’、‘卫生提醒员’、‘浇花员’等。正是这种规则意识和责任感,让我们的班级更加和谐。”
从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到课程与德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再到成果验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进一步稳固了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而且找到了一条更立体、更实用、更长效、更符合规律的德育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