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校文化滋养学生的德行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认同和遵循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想作风的总和,体现的是全校师生的主流价值观。优秀的学校文化可以造就良好的人文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应该将文化与德育融为一体,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学生,实现育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建设学校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育人。所以,我校在文化建设之初就多次征求师生、家长代表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学校文化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生命增值,为其一生的发展提供精神与信念的支撑。
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如何与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相一致?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我们将学校文化定位为“智慧文化”,依据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其细化为“智慧做人”和“智慧做事”,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学校确立了文化建设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是用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这个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手段达成这个目标。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师生、家长建议,学校决定用经典故事向学生传递文化价值理念。先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征集“智慧故事”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有趣的、喜闻乐见的智慧故事。想选出合适的故事,学生首先要阅读大量的故事。这个阅读、选择的过程就成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有个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为了能让自己的智慧故事入选,学生借助网络查找,或购买图书阅读,但谁也不告诉别人自己找的是什么故事。后来,学生搜集的故事陆续往班主任老师那里汇总,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她给学生们讲了一个瓜农与周围邻居分享他的好种子的故事。学生们恍然大悟:智慧分享得越多,收获得越多。于是,大家纷纷把自己的《智慧背囊》、《小故事,大智慧》、《感动中小学生的100个真情故事》等书籍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一起向老师推荐。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选出来的故事达1000多个。接下来就是怎样精选故事。首先组成评委会对学生提交的故事进行初选,然后全体师生和家长在校园网上进行投票,最后确定了220个故事入选。学校将这些故事做成了图文并茂的展板,陈列在校园的楼道、甬路等处。220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很精彩,深受学生的喜爱;每一个故事都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受到教育。学生杨菲雨读完《别开生面的招聘会》后深有感触地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人要有合作精神。在这个故事中,6位应聘者丝毫没有团队意识,怎么能适应社会呢?一滴水的力量再大也是微弱的,而一个团队就像大海,永远不会干涸,蕴藏着惊人的力量。”一个个小故事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让学生们深受启发。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故事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学生喜欢,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智慧故事不仅启迪了学生的心灵,还改变了他们的行为。过去,学生们早到校后就是玩耍、打闹;现在,他们来校后喜欢读故事,交流体会。有的学生还把这些故事记下来,或用手机拍下来,回家给弟弟、妹妹或其他朋友讲。家长也被这些故事吸引,建议学校把故事编辑成小册子,让孩子更方便地阅读。
上学、放学时学校附近的交通拥堵是个难题,特别是有些老年人在接送孩子时闯红灯、不走斑马线。一年级的一名学生在读了校园展板上德国人过马路遵守规则的故事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遵守交通规则,还给奶奶讲了这个故事,让奶奶改掉了以往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这些故事虽小,但传递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读了有关做人要宽容的故事,学生们的矛盾少了,懂得要相互谅解;读了有关做人要诚信的故事,诚信的种子慢慢地在学生心中扎根。
学校不仅把智慧做人、做事的故事展板挂到墙上、立在校园中,还开展了讲故事、画故事、演故事等活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主讲老师或同学不再重复过去生硬的说教内容,而是选择一个与升旗主题相近的智慧故事讲给大家听。每年的读书节、艺术节,“智慧故事我来讲”、“智慧故事剧”比赛成了必备项目。很多班级还举办“课前讲故事”等活动,班主任也把这些智慧故事作为班队会主题,或讲或画或演,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影响学生。
学校的“智慧文化”成为德育的“无声”课堂,生发出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也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智慧文化”是从全校师生心中“长”出来的,所以师生更加认可,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更容易被师生接受,更容易在师生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