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散”
去过哈佛好几次,哈佛很大,散布在美国麻省剑桥小城,有些学院甚至坐落在相邻的城市里。但“大”并不是印象最深的东西,想来想去,可能印象最深的是哈佛的“散”。
刚到哈佛,去国际中心报到,在发给的材料上就有一条有意思的提醒:哈佛是一个松散的学府,各个科系、学院和中心都很独立,建议更多地了解你所在学院或中心的情况。
这诸多的学院和中心自由度确实很高,各有各的活动,各有各的议程,作为独立单元,举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从结构上看,像是各行其是,很少看到有什么哈佛统一的活动。有一次,一位到哈佛访问的中国同事抱怨,说他们校长来,哈佛校长、副校长都没有出面。因为对方问他们想做什么,他们说希望了解法学研究和教育,于是派法学院的教授和学生同他们见面座谈。美国的学界似乎不太讲究行政级别的对等,有的时候让国内的朋友感觉没有面子。
再就是上课。开始的十几分钟似乎总有陆续进入课堂的学生。我旁听了一门哲学课,最初两周是学生自由选课时间,你可以到处串课堂,两周后再决定正式选什么课。自由选课时段,上课后十几分钟内人来人往也似乎是正常的,但两周之后,依然如此。有一次与一个老哈佛谈起这件事,他说这很正常,戏称“哈佛时间”。所有大课都是随便听的,除了正式选课的学生,其他人都可以旁听,受欢迎的课往往是满屋人,过道上、窗台上也挤满了人,有的时候因为人多而换成更大的教室。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散”,很像我们所说的形散。但哈佛确实也有“神不散”的一面。这种“神”集中在知识生产方面。一些中青年教授除了上课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研究上面。不少时候,人们三三两两相约共进午餐,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谈自己的学术研究。如果你去剑桥小城哈佛附近的饭店吃饭,可以听到旁边的人大多也是在谈他们研究的东西,有经济、社会、政治,有文学艺术,也有生命科学之类的听不懂的东西。
形式上的“散”,大约有一个好处,就是使人们更有自由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或是视为生命的东西上面。在哈佛,对于大部分教授而言,这可能就是知识生产。如果这种学术的“神”不散,一个学府的精气神也就都有了。
(摘自《敬畏学问》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