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市场导向 提高育人质量
——山东职业学院培养高素质铁路事业人才侧记
近期,随着济南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太原铁路局、中铁十四局、中铁上海工程局、中车四方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到校招聘,山东职业学院4000余名2017届毕业生即将收获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其实,像这样提前一年就能被心仪的单位录用并签订就业协议,在该校早已不是新鲜事。自2010年以来,无锡、兰州等全国10余个城市的地铁公司先后到该校合作开展订单培养,1600余名学生提前3年被企业抢先“预订”。今年,青岛、宁波、济南等6个城市的地铁公司与该校合作组建“订单班”,784名2016级新生实现了“入学即就业”。
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形势得益于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定位。近年来,该校坚持市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满足铁路事业、轨道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的办学越来越有活力。
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需要铁路交通网来带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实施更需要完善的铁路交通网来支撑。“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建铁路不低于2.3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里程也将超过7000 公里。这一组数字的背后,则是200万的用人缺口。这还不包括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用人需求。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省内唯一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山东职业学院以行业供需为前提,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优质就业为目标,大幅增设轨道交通类专业。目前,该校招生专业2/3以上与铁路、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业工作岗位直接相关或相近,轨道交通类专业招生人数由最初的600人增长到现在的1800余人,增长幅度超过300%。为进一步凸显“铁”字办学特色,发挥铁路行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该校牵头组建了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发挥职教集团的纽带作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的进一步规范,形成了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新动力,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育人模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山东职业学院全面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该校创新“三线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和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创新实施特长培养制度和项目导师制度,“个性化”培养精英教育和“共性化”培养大众教育双管齐下,努力让每名学生都充满发展动力,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该校铁道供电与电气工程系2013届毕业生朱淼“搬砖”的选择,成为央视《春运2014新闻特写》中的焦点人物。2013届毕业生李魏林参加工作仅两年便跻身于“全路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行列,他“日行十公里,只为一毫米”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了家喻户晓的“90后”高铁“精调师”。
坚持多措并举,实现“三好”就业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针对性和质量,围绕“好就业、就好业、业就好”就业工作目标,山东职业学院创新就业工作思路,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使之成为全校就业工作强有力的指挥中心。该校实施工作队伍、专项资金和工作场所“三到位”工程,保障就业工作的扎实开展。实施“关怀”工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和身有残疾学生实现就业意愿。实施管理提升工程,构建了就业质量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套创业支持体系,出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等近30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使就业工作有章可循,推进了学校就业指导的规范性和长效性建设。同时,该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市场维护与开拓。实施毕业生回访工程,把回访视为与企业的“对接器”、调整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的“关键穴”、校企沟通的“立交桥”、反映毕业生质量的“晴雨表”、育人工作的“后半场”。建立以铁路和轨道交通企业为主、装备制造类企业为补充的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增加多层订单,推进人才供需无缝对接。一系列就业保障措施,保证了学校就业工作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2014~2016年,该校连续3年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近50%的学生进入高薪酬、稳定性好、具有良好个人发展空间的铁路、轨道交通和周边行业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