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师补充机制 我省多措并举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菏泽市教师补充工作创出新路子 拓展补充渠道 提升补充质量 大学生的“顶岗支教” 创新补充机制 破解“缺人”难题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专 家 观 点】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许爱红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我国教育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人力资本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从20159月起,我省密集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关事宜的通知》、《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和《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3个文件,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为教师队伍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增加编制的灵活性,合理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目前,教师编制有两种标准:一是师生比,二是班师比。从理论上讲,在标准班额的背景下,“生师比”与“班师比”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实际的教学班额情况不总是理想的状态,在大班额的情况下,“生师比”更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而在班额偏小的农村、山区、湖区、海岛学校,使用“班师比”配备教师更能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从2001年开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编制政策采用了单一的“生师比”计算方式,使得农村学校师资配置标准非常不适应小规模学校的教学实际。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指出,要同时使用“生师比”和“班师比”两种计算方式对不同学校进行编制核定。同时规定,承担示范、实验、双语教学任务的中小学、育龄女教师较多的中小学等,可按不超过教职工总量5%的比例增加教师编制。这些规定增加了编制标准的弹性,使得编制标准更加符合学校多样化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增加了编制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及时足额补充急需教师

为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按照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编制的核定。各地编制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每3年核定一次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教育行政部门在总量内分配到各学校,每年动态调整。二是按照“有编即补”的原则,及时补充所需教师。教师退休等因素需要提前考虑,及时补足。三是强化县域教师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管理功能,统一调配教师资源,促进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四是创新编制管理,建立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对满编超编,但确需补充专任教师的中小学,使用临时专户编制予以补充。

建立开放多元的补充机制,保持教师队伍活力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开放多元的教师补充渠道。

为此,我省实施省属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学生毕业后带编带岗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从源头上提高了教师质量。在编制管理和岗位设置工作中,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统筹安排县(区)域内的校长教师资源。及时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方案,适应和满足教师交流到农村和薄弱学校岗位聘用的需要。另外,我省还大力开展大学生实习支教、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走教、教育志愿者服务等项目,既盘活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又为乡村教育输送了新鲜血液。

改进招聘方式,规范编制使用,保障一线教学

根据现行的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办法,教师必须按照事业人员招录的有关程序进行考录。但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的方法和程序应具有其特殊性。我省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县(市、区)探索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招聘教师,这为改善入职教师的质量发挥了良好作用。

据调研,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核心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着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宿管值班、安全执勤、管理小饭桌、随校车接送学生等任务。为了切实保证一线教学需要,我省还鼓励教育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学辅助和后勤服务问题。

对于教师补充机制这一深层次的综合改革,不仅需要省级有关部门跟进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更需要改革的利益相关者不断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破解难题,方能使得这项工程取得推动教育发展的实效。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