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欣赏每一名学生
作为教师,我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不同的学生打交道。近几年,我接触了不少学困生。我认为,帮助他们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之间也有个性差异。有的学生贪玩,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较差。久而久之,他就丧失了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自然就打上了家庭的烙印。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影响都很大。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转型期,很多学生不能分清正确与错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易流于表面化、直观化和过于理想化。浮躁的、不健康的人生态度等都容易使某些学生产生逆反和敌对的心理,学习态度消极,丧失了学习的上进心。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会在课堂上、学习中与这些“学困生”相遇。他们会让教师产生挫败感。例如:教师教了一遍又一遍,有的学生就是记不住;有的学生三天两头不完成作业,还与老师顶嘴,漠视老师的提问,看到老师着急而坏笑,等等。如果我们再用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职责。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对老师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而面对同伴时却容易敞开心扉。近几年,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讲解使他们拥有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更容易接受。
有时,我们要拿着“放大镜”去看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他们。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注重层次性。对于学业上的要求,也要一步步地提出。开始时,要放低要求,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得到及时的表扬,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使他们更有信心地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业布置也要因人而异,批改作业时要当面批。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教师布置同样的作业显然是不合适的。对于学困生而言,给他们布置能够“做到”的作业才是真正的作业,才能让他们通过做作业得到提高。对他们的作业、练习、测试,如果有可能,就应该当面批改。他们易错的地方可能需要老师多次讲解。学生会明白:老师的心中始终装着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多创造机会,与学困生沟通、交流。
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如果在学生出了校门后能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鼓励,我们的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而这需要我们耐心地与家长多交流沟通。
健全的人格比知识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学生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只是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我们给学生一片阳光,他们定会给我们一个灿烂的春天。
(作者单位: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