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何时不再怕写作文
口头、肢体和书面表达是现代人交际和交流最常用的方式。所谓书面表达,说白了就是写文章。但是,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职场,写文章成为令多数人犯愁的一件事。这种现象折射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和教学存在短板,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写文章,何以这样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学校的一次招聘中,其他岗位报名者众多,而“负责宣传、文秘”的岗位却没有一个报名者。学校人事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出现“零报名”现象,是因为很多人表示“最怕”写文章。对此,记者做了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81.5%的高年级小学生对写文章“有兴趣”,但又“最害怕”写文章;87%的中学生认为,为了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写好文章”,同样“最怕”写文章;对在校大学生电话采访了解得知,如果不是专业必需,他们已经不再写文章,平时写的学习总结、实验报告等,大多是用在网上搜索到的素材拼凑而成的,有时甚至会找“文章党”、“写手党”代笔。在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了解到,现在很多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口头表达极其丰富,有的甚至不乏肢体表演天赋,而一旦写起文章来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言之无物、生编滥造、词不达意、缺少文采和真情实感。有的教师坦言,这些写作“通病”是长期以来没能解决的问题。有位中学教师感叹道:“如果能够在一个班的学生中碰到两篇以上的满意文章,就是谢天谢地的大喜事了。”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室的文秘人员被称作单位的“稀缺人才”。有专家指出,当写文章像音乐、美术一样成为“特长生”、“稀缺人才”,应当是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失败。
怕写作文的根子在哪里?
学生怕写作文,其根源在哪里?记者根据对中小学教师的采访和观察,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语文教学观念存在问题。有专家指出,语文教学是培养一个普通公民学会使用语言工具来流畅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的能力,而教师的语文教育观念如果出现偏离,对学生学习写作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以学生习作为例,他们普遍感到没东西可写。教师们往往认为这是由于生活内容贫乏、观察力不足造成的,却很少有人反思作文选题和作文要求上的缺陷。从行文布局来讲,教师们要求学生将作文写得生动、感人,这就迫使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得不刻意寻找乃至塑造、编造“不凡”。学生习作模式化,编造雷同故事,空话假话甚至抒情都如出一辙,根本原因在于作文题目本身限定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其二,作文教学指导不得力。记者了解到,在相当多的学校和语文教师中,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说法,即作文是不需要教的。于是,上作文课时,教师将作文题往黑板上一写,要求学生两节课写完,教学过程就结束了。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认为,文无定法,教师是教不来的。许多教师崇尚“阅读提高法”,认为只要多读书,学生自然就会写文章。然而记者发现,在我们周围的成年人群中,有很多人一辈子博览群书,但即使动笔写一篇工作小结都很吃力,更何况人生阅历并不丰富的学生。有语文教育专家指出,读,是看别人怎么写,是信息输入;写,是进行自我表达,是信息输出。这一“入”一“出”,其中的方法和玄机,是需要“高人”指点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认为写文章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写作的方法。其三,教师没有“下水”示范的能力。记者对中小学20位语文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他们中能够进行文学创作的只有1人,平时能够“写点东西”的只有6人。众所周知,讲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师的两大基本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大都偏重于阅读课教学,有的还讲得绘声绘色,但是一提写一篇总结或者论文,就感到棘手和为难。教师写作能力低,缺少理论和实践的“示范”支撑。有很多地区和学校倡导教师要写“下水作文”,道理就在这里。其四,中考高考试题对写作能力的考查权重值得探讨。有语文教师指出,由于作文教学具有“费力难讨好,费神难有效”的特性,不如其他语文知识点“攒分”容易和直接,因此为了让学生取得考试高分,很多教师鲜有作文指导甚至放弃了作文教学,有的干脆让学生背各种题材的作文来应付中高考。
期待那一支“生花妙笔”
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有一句名言:“如果我是语文老师,我会让学生必做两件事:阅读和写日记。”周先生的话,对当前从事语文教育和教学的教师提出一个新的课题: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和写日记?有语文教师提出,要指导学生写一手好文章,自己首先要有真本领、硬功夫。我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王有声先生说:“我从二十几岁写《王老师与小学生谈作文》起,几十年没停过笔,教学札记呀、教案选编呀,如今30多本近百万字立在书柜里呢!教师爱写文章,学生是看得出来的。身教胜于言教,这可算是我的真经。”还有语文教师呼吁,为了尽快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分期分批培训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尽快提高其写作水平。有语文教育专家提出,在写作教学操作层面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降低要求。降到什么程度呢?降到符合各年级、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告诉学生,写文章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平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完整、顺畅、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二是品评时多褒奖。对学生所写文章要积极评价,教师要用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束关切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润物无声地唤醒学生的自信,点燃学生热爱写作的火种。反之,过多的批评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作文“抑郁症”,一听说写作文就心烦、畏惧、自卑。
有人说,21 世纪人的一个重要技能便是写作。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介绍说,他的儿子黄岩到美国时,只认得一些简单的单词,但没有专门记过单词,也没有写过。到美国入读一年级,第一季度学发音,第二季度学拼写,第三季度学写作,第一次作文就得了95分和Great(真棒)的评语,接下来的四篇习作分别得了三个100分和一个96分。由此可见,美国学生正是在教师一次一次的表扬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树立起写作的信心,从而喜欢上了写作。这一点很值得中国语文教师借鉴。只要我们的作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只要作文的语言是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成人的语言,只要作文表达的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只要作文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而不是成人感兴趣的,我们都应该大加褒奖。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交给学生一支终身受用的“生花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