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内在的潜能;把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为学生的发展组织教学作为教学出发点,有效避免了为教而教、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考试为主,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试题转;教师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学生没有发言权,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服从压抑的地位,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只有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激励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发挥。笔者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教研、教改,变传统教学为互助合作式教学,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赏;对学生的错误不挖苦讽刺,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在这种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我能创造”、“我要创造”的热情和勇气被激发出来。
扎实的知识积累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使创新失去了应有的源泉和基础。笔者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定理,结合学生实际,使知识系统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教学巩固环节,要求学生把系统化的知识内化为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思维敏捷,知识面较宽,有独立意识。笔者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唱“主角”,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围着学生转,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发展。同时,笔者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
研究表明,个性发挥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增减成正比。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笔者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他们按照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