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如何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将学生从“读”引向“写”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凭啥中国大学里英语是必修课,语文只是选修? 教师“怕写文章”,如何指导学生写文章?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经验传真】

将学生从“读”引向“写”

□ 诸城市密州路学校 李洪芹

说到习作教学,很多教师都感到头疼,学生感到厌烦,家长感到无奈。我结合教学现状梳理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先天不足,不清楚写什么,缺乏素材积累;后天失调,不知道怎么写,缺乏方法指导;读写脱节,缺少连接桥梁。找到了症结所在,我从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入手,让学生畅游在“有字书”和“无字活书”中,感受书海神奇,采撷书海浪花。

学生阅读中,“读好书”比“读多书”重要,“如何读”比“大量读”重要,“读适合的书”比“读好书”重要,每一个学习的关键期都要有适合引导的书籍阅读。

为了让学生读书更有效,我为学生课外阅读制定了计划,提出了“读后有思、思记结合”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留下行走的痕迹:或圈,或点,或画,或批,或记。阅读课上交流收获,让学生谈所读文章的精彩细节、写作方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美句佳段、批注感悟等。

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我制作了“阅读存折”。学生可在“阅读存折”正面写书名、作者、阅读时间,背面写阅读收获。我们还根据“阅读存折”的数量和质量评选“阅读之星”。

为了更有深度地共读整本书,课内阅读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读完几个章节或整本书后,让学生画鱼骨图,然后根据鱼骨图讲给同学听,让其他同学读这本书时有所借鉴。二是教师根据每个章节内容,在文前设计“导读题”,文后设计“思与行”。学生根据导读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然后与生活进行“编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为此,我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漫步校园,走进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捕捉人无我有的新素材,记录个人独特的感受。体验生活包括观察自然生活、感受社会生活、品读学校生活、体验家庭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体验、边记录,获得了第一手鲜活的素材。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形式灵活的写作活动。一是制作习作周报。《班级习作周报》是一份让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心向往之的报纸,内容有学生的随笔、日记,包括班级故事、家庭生活、异想天开、童话创作等。每周一期,每人一份。二是印刷作品专辑。每学期出一本专辑,学期伊始就布置任务,把平时练笔中的优秀习作积累起来,整理成册。三是剪报评报。学生找近期的报纸读一读,选择自己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剪下来,并就此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四是编作文手抄报。每学期定期举办作文手抄报展览。这种形式的练笔促使学生既想办法搜集资料,又动脑筋设计版面。五是鼓励学生写日记,或摘记。日记是根据学习的课文内容或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或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遇到特别的天气进行短文写作;摘记是学生从课外书或课本中摘录。

如果说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制造商,课文则是学生写作的供应商,它们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写作技法及创意构思、创新表达的方法。如果变换一下思维,巧借课文“互通往来”,读写联姻,也许将会是另一番景致。

如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我跟学生进行了以下互动。师:文章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生:采用了倒叙写法。师: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生:选“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师:在立意上有什么特点?生: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师: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生:按一定顺序选典型事例。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每学完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我都会引领学生这样思考,一课一得,课课相积,得意、得言、得法。

这样长期学习积累,学生就会掌握写作技巧,举一反三,架起读写桥梁,写起作文来就容易多了。

为了切实把读写联系起来,不至于让写作放空炮,我在读写之间安排了有趣、实用的练笔项目。如随文练笔、活动练笔、生活练笔、阅读练笔、批注练笔等。

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习作能力显著提高,快速作文效果显著。经过3年的训练,六年级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题目,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迅速构思出一篇较好的文章,有的只需5分钟就足够了。原先两节课写完一篇习作,现在一节课就完成了。前半节课完成习作,后半节课修改、赏评、写评语。学生不再为写作而烦恼。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