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程和生活有效接轨
品德与社会课本上大多是图片和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讲,应该是浅显易懂的,但是有的教师只顾照本宣科,其真正的教育目的往往被忽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因此,我们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的结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体验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感受。
喜欢玩乐是孩子们的天性,那些充满色彩、活动多变、富有刺激性的在玩中学的知识,更能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变他们对课堂学习的态度。因此,在品德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要遵循儿童的这一天性,设计一些有趣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多动,教学形式的生动有趣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从而把抽象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并且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表演结束后,再让他们进行讨论,从而把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更加贴近生活。
小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如果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并讲给学生听,再根据教学内容在所讲的故事中融进一些道德观念,那么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忽视故事中的教育。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走进商场》一课时,我在课前调动学生收集信誉卡、保修卡、合同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把他们收集的东西拿出来,并共同探讨其中的故事。在讨论过程中,他们畅所欲言。教师将学生收集到的东西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最后得出结论:“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信用,社会也呼唤诚信。”只有将知识引入生活,再让学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知行合一,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遵循选择性原则、师生互动原则、适度原则、时效性原则。这样做,能让学生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对其在课堂上的发言要给予中肯的评价,并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都亮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的信心。
(作者单位:即墨市德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