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激发创新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用《语文课程标准》的话说,就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开始,到学生产生新的问题结束,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莫里斯比格曾经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非常重视“师道尊严”,学生则从不怀疑教师的权威。要想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示,学生就会从“怕问”向“敢问”、“乐问”发展,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好奇即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与创新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心中有“疑”,心中有“问”。教学中,教师科学地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发问和求解,是提高“问”的效果的关键。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说出不同于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让学生以问倒老师为荣,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及嘲笑。例如,教师讲故事,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使学生想问。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对前人的学说提出了挑战,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比如,陈景润就对华罗庚的学说提出了质疑,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天动说的质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发明创造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例如,牛顿的地心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开始的,瓦特的蒸汽机就是从“壶盖为什么会往上蹿”开始的。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
“敢问”、“好问”、“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如果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时不知从哪些角度去提出问题,那么质疑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关键是“善问”。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从课题入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二是紧扣重点词句。三是寻找矛盾之处。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四是对表达方法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不断“生疑——质疑——释疑——再生疑”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提出创新性的问题。
(作者单位: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南张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