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与辐射中构建校本课程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第二小学2015年开始主题课程整合改革,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核心,形成了“一体两翼”课程体系。
学校课改团队立足校情、学情,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落实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生本化改革。也就是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知识的横向、纵向整合或课程内容的拓展延伸,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库、资源库,形成学习的知识宝库。这是课程体系的根本,也是主体部分,我们把它称为课程体系的“一体”,即基础课程。
在基础课程实践过程中,强化基础性课程,让每一门课程都指向学生的学业基础培养,使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不同学习维度都能得到培养,满足学生的基础学业需要。
作为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学校开发了课程体系的“两翼”——主题课程和发展课程。
主题课程整合定位为学科间的横向整合,主张以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结合国内的其他地方教材,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全部打碎,重新糅合,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在不降低课程目标、不减少课时量的原则下,通过删减、增补、融合,形成一门全新的学校课程——主题课程。主题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都形成了有益补充。教师的教学目标由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将教学空间由学校、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互助,最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进一步开发了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发展课程。发展课程的核心在于通过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逐步形成学生感兴趣的、促进学生形成特长的课程。
学校在发展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确立了“中心开花、辐射整体”的建设思路。首先设立几大门类,分别为:艺术类,培养音乐、美术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的艺术特长得到发展;体育类,增强体育意识,提高健康水平,初步掌握基本健身技能;技能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初步学会计算操作;学科类,通过课外活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小小发明家。在每一门类中确定一个中心,比如艺术类,我们每学期都举办儿歌艺术节活动,活动主要有儿歌游戏、儿歌表演、儿歌配画、儿歌诵读、儿歌创作等;每天早操师生一起做韵律操;运用儿歌营造氛围,校园长廊展示各班学生创作的儿歌作品;橱窗以儿歌为主要手段进行专题教育,形成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的系列活动特色。
要想达到教学目标,符合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首先,要重视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建设。学校在课程整合中重视评价引领作用,注重发挥评价作用。我们根据课程目标开发出学生的成长性评价标准,用成长性评价来支撑学生有效学习。
其次,建立课程目标相对完善、公正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全面收集表现性评价所需的信息;制定评价表,及时记录主题活动行为;教师、学生以口头或书面、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反馈评价信息;学生采用“自我参照”标准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进行评定、鉴赏。
一年多的课程整合实践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教师既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校本课程的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参与者、协作者;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学生具备了有效占有信息、有效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了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每名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