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思考像呼吸新鲜空气般流畅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希望师生讨论热烈,激情问答不断,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课堂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精彩。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追求一种自然的学习状态,让学习不成为学生的“刻意”,而如呼吸新鲜的空气一般流畅。
自然地学习,要有自然的空气,让学生沉下心来安静认真地思考,而不是去迎合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学生的交流展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肯定,力争让教师看到自己、能够提问自己,最终在班级里展示自己。看起来课堂气氛热烈,师生问答呼应,其实学生的思维已经停顿。这时教师应适当给学生浇点冷水,让学生静下来,真正去思考、去发现。如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教学中,当我讲解96÷3=?时,学生经过讨论和交流得出了计算方法:先用90÷3=30,再用6÷3=2,最后30+2=32。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我问:“谁再来说一说怎样计算?”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我让几名学生发言,课堂气氛热烈。此时,我马上提出问题调整气氛:“为什么要先算90÷3=30呢?我们先算6÷3=2,再算90÷3=30行不行呢?”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慢”下来,可使学生不急不躁,进而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去理解、去感受。同样,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学时,学生遇到了“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算行不行”的问题。这恰恰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时候,在学生的脑海中新旧思维正在激烈碰撞。教师要允许课堂上出现一时的“静场”,片刻之后,觉察到学生确实有困难而无法继续思考时,可以给学生提示:“我们是否可以举例验证一下啊?”一名学生举起手来:“老师,您看,96÷3,我先算6÷3=2,再算90÷3=30,30+2还是等于32,所以,我觉得行。”“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同意!”这时有名学生举手:“老师,我不同意,要是75÷3就不行,5÷3根本除不尽。”“同学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嗯。”学生们的声音低低的,但是眼神是肯定的。这使得上课的节奏慢了下来,学生的情绪稳定下来。
在自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各式各样的,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一次课堂问答中,一名学生给出了一个怪异的答案。当时我有点吃惊,并陷入了两难境地:否定他,对学生是一种打击;肯定他,可能会对他今后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好的影响。我试着让学生们去理解他的想法,结果大家都不认同。我从数学来自生活入手,告诉他生活中基本上不用这种方式来描述事物,使他意识到思考方向出现了偏差,但又对他的善于思考给予肯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其信心。
在平日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如何理解题意、如何解答,总怕学生犯错误。其实,如果教师能够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稍加引导,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