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活动对学生的持续影响力
当前,各校成立了很多社团,随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到底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应付上边的检查而活动”还是“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考量。我常想,如果活动不能落实到提升学生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上来,便会大打折扣。近年来,我所在的寿光纪台中心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们组织学生到吕家社区,参观学习根雕、泥塑制作的技艺;走进大自然,捕捉昆虫、采选植物并制作动植物标本;到育苗基地参观工厂化育苗;到弥河两岸,进行水污染调查;到纪国故台,进行古文化探究;深入农村大棚、田间地头,对蔬菜品种进行调查……实践证明,效果很不错。说真的,我们应该将活动升华为一种文化,不仅仅关注活动的形式,还应让学生体验到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等,让活动产生的教育影响延续到学生今后的成长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活动成为学校文化的生长点,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
我在建桥学校一个班作过一次专项调查:在全班54名学生中,有17名学生认为,做课间操可以放松精神,缓解疲劳,益于身体健康,因而积极主动地参加;10名学生认为,如果被老师发现不认真而被揪到前面,就会很尴尬,因此存在焦虑、惧怕心理;6名学生只是出于做课间操的条件反射,大脑空白、神情麻木;21名学生存有杂念。可以说,学生做课间操质量高低直接体现出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个性化特色。然而,在以往,我们过分强调课间操强身健体的层面,却恰恰忽略了其灌注学校精气神的仪式教化层面。说实话,课间操的原版动作特别注重形神兼备、优美舒展,有一种很强的亲和力,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当这种原版动作被学生操练、演绎时,已经形神分离、走样变形、名不副实、不伦不类。鉴于此,我站在学校礼仪文化的高度来看待课间操,主张“做操更是一种仪式教化”。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提升学生的精气神、学习质量和体质。
我们要深度挖掘各项活动的后续影响力,让一个个活动成为涵养学生德行和后发力的“有效链接”。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灵魂在润物无声中变得高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