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坚持学生立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之道 经典画读  关注校园活动对学生的持续影响力 教师应学会“化错” 破解“3点半难题”关键还在学校 惩罚的意义 “轮流”参加升旗仪式不妥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教之有道】

教师应学会“化错”

□ 朱年强 郝瑞珍

《论语·子张》记载:“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指出了自我改正过错的勇气和正确对待过错的观点。这就促使我们思考:学生的差错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差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仅仅把差错看成是“不对”,那就不值得把差错展开分析;如果把差错看成是学生关于知识的自主、大胆、真实、独特的知识建构,就能把差错转化为教学资源,就能把差错的积极因子转化到教学过程之中,最终将差错引向正确的结果,让正确的知识从差错中慢慢生长出来。

“化错”就是“变化差错”,帮助学生走向正确。差错本身就包含着正确。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错误中的正确,并且培育良好的教育生态,就能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化“事故”为“故事”。“化错”就是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并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只有机智地处理随机生成的差错,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活动中,才能真正把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学生是成长中不成熟的个体。因此,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差错,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各种差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差错的价值,敏锐地发现差错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张力;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多方面的价值,培养学生直面差错、超越差错的逆向思维意识,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学生心灵深处,而不是浅尝辄止。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教学,才有学生的快乐成长。这是因为,差错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

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差错,因为差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应当理解学生的差错,理解学生的狂妄,理解学生的可笑,理解学生的单纯。正因为有差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的乐观期待以及真正爱护。只有出现差错,课堂才能生成;只有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鲜活、灵动、智慧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的过程既是暴露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让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

积极面对学生的差错,更有利于“做最好的自己”。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对一道题,而是为了“做对一个人”。如果为了解对一道题,那么从正确知识中学习就够了;如果为了“做对一个人”,那么学生从差错中学到的知识会更多、更有价值。“成功是长叶的时候,而失败是长根的时候。”学生从差错中化育的是生命之根、人生之根。

学习差错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印记,是学习探求真理的验证,是学生追求幸福的桥梁。差错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学生作业本上的“叉号”,其实可以看作师生加倍努力的“乘号”。

教育专家郑毓信说:“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化错”就是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差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差错”进行“自我否定”,并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