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艺苑 写字教学贵在“少而精” 书法教学不妨玩点“小心机” 松韵高古 素心若雪 幽谷佳人 金鸡报春 老树新花 大都好物不坚牢 彩云易散琉璃脆 追求“美”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堂

第8版:艺苑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艺苑
08
【艺谭】

松韵高古 素心若雪

——赵孟頫绘画及当代意义

□ 庆云一中 程娜

赵孟頫是一代大儒,在艺术上卓有成就。其鲜明的绘画主张“古意”说和“援书入画”说等,把宋代以来苏轼的文人画艺术在元代推到了一个高峰,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元朝。外族入侵,游牧文化对中原程朱理学的伦理纲常是一个冲击。在这个文化冲突中,元文化的视觉领域表现为两个方面: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得到发展;新政策下的文人们在脱离制度的情况下发展个性化的文人艺术,书画是视觉领域重要的艺术形式。

赵孟頫是艺术全才,是元初文化领域的俊杰。作为宋室皇裔出仕元朝,他的真才实学在这场文化转折中得到了升华,他的绘画主张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当时画坛的走向。

一、赵孟頫的绘画主张

赵孟頫 (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忽必烈为了巩固政治统治搜罗南方有影响、有才学的士大夫,赵孟頫被荐入京授官,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元仁宗赞扬赵孟頫有七美,其中一美是“书画绝伦”,认为元有赵孟頫如唐有李白、宋有苏轼一样值得称道。

在改朝换代的文化冲突中,作为文化界的领袖人物,赵孟頫在书法上创造了“赵体”,在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等绘画题材上表现出个人风格。他主张“画贵有古意”、“援书入画,书画本一律”等。这不仅是他艺术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挽救元初传统汉文化的口号。

(一)古意说。基于元初时文脉的衰微,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和珍惜,赵孟頫高声提出书画要复古,主张书画贵有“古意”。他很清楚,蒙古人对文化不重视,时人则“当奇怪新异,而轻经典法则”,要想恢复这些经典文化,必须提倡复古。

1305年,赵孟頫在一则题跋中提出了以下著名论画观点:“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赵孟頫对“古意”的认知成为他对绘画格调品评的基点。

赵孟頫直面南宋院体画风,进行托古改制。他的《春山图》体现的是北方青山绿水的风格,师法李成、郭熙,他的许多作品都采用了这种画法。他的代表作《重江叠嶂图》、《双松平远图》体现了画家由师王维、董源、巨然进而师李成、郭熙,给人由古拙变为潇洒遒劲的感觉。他在技法上成熟地完善了唐宋以来视觉空间的问题,使“平远”之景的山水风格在江南得以复兴。他在本质上推动和发展了宋代苏轼的文人画,开辟了元代纯粹主观写意的新境界。

(二)书画一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首次提出了“书画同源”的重要理论。

画家陆维钊先生认为:“书,心画也。此‘画’字,也可以作描绘解,书法即心理的描绘。”指出了书画本质的相同。

在书与画的关系上,赵孟頫深谙其理,继承了前朝苏轼的“运笔入画,诗画同源”的观点,发展了“书画本一律”要“援书入画”的艺术主张,态度明朗而直接。在他一生的绘画创作中,书与画也真正结合起来。

在赵孟頫存世的绘画《秀石疏林图》中,他以飞白之笔写石,篆籀之笔写古木,劲挺之笔写竹,墨色苍劲简逸,生动演示了他卷后诗中的题跋:“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提出以“写”代“描”的笔法,即绘画的书写性,强调书画同源的审美通感。这个理念对元代同时期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意、古法”也好,“援书入画”、“书画同源”也罢,本质上无非继承和发扬文人画艺术。赵孟頫的理论及实践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后中国画笔墨的日臻简逸,其实是书画统一的高境界。

文人作画更多的是自己精神的外化,是写胸中之逸气。前有苏轼画竹石不求形似,后有赵孟頫借造型状物以抒发感情及身后元四家把文人画风格日趋完善成熟。这般种种都规范了文人画的操作模式。赵孟頫的文人画理论主张既把文人的气质“发挥了”,又把前朝文人画不重视的内涵加强了。有人说苏轼指出了文人画的方向,那么真正开拓文人画道路的则是赵孟頫。

二、赵孟頫对后世的影响

赵孟頫实现了对元朝文化的完全转折,因此直到明清以至现在,元代绘画一直是画家临摹继承的不二法门。赵孟頫是文化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衔接宋元的一个纽带。

赵孟頫“古意”、“书画一律”的绘画主张在文学艺术的历史起伏中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援书入画”艺术主张在不同的时代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传统的中国画创作还在亦步亦趋地践行着。中国的文化讲究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因而把其绘画主张作为“借传统之精髓适用于当代绘画之新风尚”才是对赵孟頫古典美学思想的正确理解。

就像赵孟頫在诗中所写:“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