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精准发力 招生不唯分数是积极的教育导向 济南五中济美楼 福建严查高校就业率“注水”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打破终身制 英国儿童心理状况堪忧 大学生就业呈现多样性灵活性

第6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6
【观点透视】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应精准发力

□ 阙明坤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该论断充分突显了供给的作用。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深入分析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不仅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推进教育领域改革也颇有启示意义。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当前在发展中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类型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究其根源,诸多问题症结就在职业教育供给失衡。因此,职业教育在关注需求端、用人端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供给端、培养端,做好深化供给侧改革这篇大文章。

首先,在专业设置上深化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学生就业。现实中,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化、扩大化、跟风化、失衡化、随意化的趋向。许多院校新增专业未经过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有的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调整不适应,专业链与产业链脱节,广东省高职院校三产专业设置超出产业需求19.51%,二产专业设置却短缺14.51%。一些学校贪多求全,专业设置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专业重合最多的分别是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和制造类,重置率高达60%~80%。陕西省19所民办高职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有15所,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有13所。部分院校走粗放式发展模式,大量设置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低门槛的专业,丧失原有办学特色。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聚集的行业,增长趋势最明显的是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对此,职业院校迫切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停招、淘汰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就业困难的专业,巩固传统优势专业,紧盯产业发展趋势,做好人才需求预测,把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新增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民生领域密切相关的新专业。要促进专业的集群化发展,推动课程、实训、师资相近的专业形成互相支撑、资源共享的特色专业群。

第二,在培养模式上深化改革,提高育人环节的质量。

前不久,到一所高职调研,学院领导的一席话引起笔者深思:“我们只要学生肯学就好办,做中学、玩中学都可以,就怕不愿学。”毋庸讳言,职业院校生源参差不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必须另辟蹊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其提供适宜的教育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同样如此,不能强行灌输,而应提供花样不同的各类菜谱,将盐自然融入其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许多职业院校采取先学后训的模式,不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往往由于间隔太久,实训操作时已将理论知识遗忘殆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歇姆认为:“真正的技术实践能力必须在实训过程中才能形成,这是由技术的本质决定的。”因此,职业院校要树立理论课程为实践课程服务的理念,大力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工作中需要的即为课程中所教的,打破理论课程在前、实践课程在后的传统体系。在课程内容上要及时更新,增加行业企业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同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一定要发挥好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作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鉴于我国没有德国“学徒制”的历史,法律法规及文化传统都不相同,企业缺乏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因此完全照搬德国“双元制”并不现实,关键是要领会其精髓,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对此,可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采取“引企入校”,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做到学校就在企业身边,学生就在企业身旁。

第三,在入学机制上深化改革,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

当前,随着初高中毕业生数量下滑,生源危机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拦路虎,有些职业学校不惜以高价买学生、抢生源。职业教育固然面临生源短缺的生存危机,但是也应看到其巨大的市场需求,瞄准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中国至少缺2400万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这个巨大的缺口中,高等职业劳动力占比高达67%,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高端产业链上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目前,广大农民工和企业职工渴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待遇,但由于职业院校入学途径狭窄,培训科目单一,内容空洞抽象,服务能力有限,导致职工培训无门。对此,职业院校必须拓宽视野,在做好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创新职业教育的提供方式。要学习美国社区学院的模式,破除入学门槛,采取更为灵活的入学方式,让农民工能够边打工养家边上学培训,采用夜校、节假日教学、网络教学、就近开设教学点等方式进行职业培训,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有效性。

(摘自2017426《人民政协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