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为学习古诗词打开了一扇窗
在某网站上大火的《琵琶行》歌曲视频,长度只有5分半钟,用年轻人熟悉的流行歌曲的形式,把白居易600多字的诗歌全编了进去。该歌曲不仅旋律动听、朗朗上口,副歌部分还用上了戏曲唱腔。这首歌上传才2天,就收获了1300多条弹幕、2万多次点击。高中生们纷纷高呼,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方法。
《琵琶行》是一篇千古传诵的诗歌,是高中阶段学生必背的作品,由于篇幅较长,令学生们颇伤脑筋。歌曲版《琵琶行》的问世给学生学习这首诗打开了一扇窗,可以寓教于乐,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增加了学习韵味,一举多得,不失为一种创新。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各学校纷纷制定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本教材,但最终都要落实到“背诵积累”上,这无疑为中小学生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我国减负的要求相违背。因此,创新学习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加“料”不加“负”,增量又保质,成为现实要求。
音乐具有直抵人心的功效,历来为各界“大家”所推崇喜爱,成为其创作的灵泉仙丹。不论是作家、诗人、艺术家,还是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都对音乐情有独钟。列夫·托尔斯泰认为音乐胜过其他一切艺术。莎士比亚则在《十四行诗》中十分动情地表白:“悦耳的旋律,使我神魂颠倒。”歌德认为音乐具有“使愤怒的铁拳变吻合,使赫赫的野猪驯服”的力量。巴尔扎克更是毫不避讳地把音乐放在文学之上,赞扬“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伟大的艺术”。马丁·路德更直接说“音乐,仅次于圣经”。即使是攻击艺术“伤风败俗”的柏拉图,也不得不承认“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此,在音乐的奇妙氤氲里学习古典诗歌,犹如听着小曲入眠、徜徉于梦幻般的诗歌国度,会不自觉地提高人文素养。
“古诗+音乐”既是跨界学习的典范,也是课程整合的有益尝试。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各科任教师大多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来对待学科教学,缺乏整合的意识和行为,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整体育人效果。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实行集体教研制度,打破学科界限,为各科融合创造条件。以往的教研往往是分科进行的,有着严格的学科界限,各科教师难以做到互融互通。只有拆除学科的藩篱,才能为学科融合铺就一条坦途。
二是改变目前的考评机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评价学校和教师应把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克服一味靠分数、升学率评价的弊端。
三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改变师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应把学科整合的理念渗透进去,并探索整合的方法和路径。这是目前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