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音乐作品分析的欣赏备课三个阶段
——以《沃尔塔瓦河》一课为例
2015年,《中国音乐教育》杂志连续7期刊登了陈孝余老师的《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我读后感觉收获颇丰。结合陈老师“音乐聆听”和自己“基于音乐作品分析的备课”过程,我谈谈音乐欣赏课备课的3个阶段。
一、对音乐作品的谱例分析
拿到一个音乐作品首先要对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我对《沃尔塔瓦河》的分析如下:
对作品音乐体裁、风格等的分析。《沃尔塔瓦河》是标题交响诗套曲中的一个乐章,首先要厘清交响曲、交响诗、标题音乐、组曲等音乐概念,对概念进行准确把握是备课的第一环节,也是教学的前提。
对作曲家的分析。了解作品当然离不开了解作曲家。斯美塔那(1824-1884年),捷克人,民族乐派代表作曲家。他所处的时代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早期的作品深受古典大师的影响。后来,他结识了李斯特和柏辽兹,对自己作品的传统风格产生了疑问,逐步摆脱古典音乐的束缚,走上了民族音乐的道路。他一生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积极从事民族歌剧创作。了解了这些,我们对作品的感受就不仅仅停留在音响上,很容易就作品和作曲家产生共鸣,从而聆听到其丰富的内心情感,更理解其对祖国无比的眷恋之情。
对音乐作品及相关文化的分析。捷克被奥地利统治了300年,本民族文化被埋没,在19世纪后半叶复兴,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斯美塔那为什么终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捷克是欧洲的内陆国,境内最长的河流就是沃尔塔瓦河。其被称为母亲河,流经首都布拉格,似一条玉带将城市一分为二,河岸一侧是高耸的布拉格城堡,一侧是古老的城市,夕阳夕照,如诗似画,有“金色布拉格”的美称。斯美塔那在这部描写祖国的作品中以这些景物为音乐作品的写作对象,在音乐作品中能寻到这些景物的影子:奔腾不息的河流、险峻的约翰峡谷、雄壮的城堡、金色的广场……斯美塔那是用什么音乐表现手法刻画的这些景物、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达感情,聆听时如何抓住这些要素去体会斯美塔那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相关文化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剖析。
二、聆听分析
关于“聆听”,用爱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中的话描述就是:“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操千曲而后晓声”正说明了反复聆听在音乐欣赏课上的重要地位,也是我们基于音乐作品分析备课的重点。前面讲到的谱例分析的种种,都是为了使聆听更透彻、更到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听”作品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我对作品进行了反复聆听,总结聆听的过程,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对音乐要素的分析
参考前期准备的赏析内容及各种版本的中外名曲欣赏,对照标注,整体横向感性聆听。横向的聆听包括对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作品的了解是依据作品标题的分段、调式的变化、乐器的编配等。
继续聆听,深入纵向听,分析各部分的聆听点,能感受到音乐的各种形态和整体结构,也就是理性分析。
静听,不带任何参考,确定课堂中聆听点的问题设计,这是音乐聆听分析的自我理解内化过程。
历经3个阶段,完成了对音乐作品感性认识——理性分析——理解内化的过程。
(二)音乐版本的选择
聆听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版本的选择。
对这个作品,由魏特担任指挥的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版本总体不错,他在乐曲节奏上的处理和其他版本不一样,整体速度较慢,比其他版本多1分多钟;卡拉扬版本描绘的河流比库贝利克版的更加瑰丽、澎湃,但是似乎德国味儿略重,少了捷克的味道;库贝利克在布拉格之春开幕式上指挥捷克爱乐乐团的演奏历史意义重大,处理手法圆熟,更重要的是库贝利克的经历和思想同斯美塔那极其相似,经历了42年的漂泊重新踏上久别而魂牵梦萦的故土,那种心情与斯美塔那当时的情况颇为契合——通过朴素真挚的音乐传递对祖国的自豪之情和祝福之意。因此,最后一个版本成为我这节课的最终选择。
三、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对照课标中“感受和欣赏”领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目标设计。根据作品分析和课标分析,设计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能够专心聆听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能说出各种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并能从乐曲中感受到不同场景的转换;能够分辨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概念;能感知《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在分段赏析过程中,能用音乐术语描述听到的音乐情绪和音乐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以九年级学生的音乐感受和欣赏认知水平应该能够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伴奏织体等音乐表现要素,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我在设计本课时,将聆听乐曲中的音乐要素如何表现音乐情绪和塑造音乐形象放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学生建立用音乐要素表达自己的聆听体验,有意识地用音乐术语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们学习了《七彩管弦》中的4个系列单元,我将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交响诗体裁和以前学过的交响曲体裁做了一个对比,目的是让学生构建音乐体裁的知识体系,熟悉和掌握这两种音乐体裁的概念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