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考教材”了
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很上进,教学成绩很好,教的学生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但学生不喜欢上她的课。为什么?这位教师要求很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呢?她在课堂上讲的重要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记在教材上;她还要求学生回家后反复地抄写问题和答案。复习的时候,她要求学生一遍遍地重复。因此,这位教师的教学成绩一直遥遥领先。但同时,她的“死教”导致学生的“死学”,语文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不少学生讨厌语文,家长也有看法。
笔者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知这里面除了教师的原因之外,还有考试评价的原因。至今,有的小学语文试卷仍然是直接从教材的“重点课文”中选出“重点段落”来,考学生。这样一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生怕漏掉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把重要的答案记在教材上,等到复习的时候再反复强化。到考试的时候,一看试卷涉及教材的考题,自己已经反复强调过了,就放心了。否则,就忐忑不安、后悔不已。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小学语文教材里字词、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和日积月累的基础知识,还是应该考的。通过考试,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这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必要。
有人认为,适当考一下课内的现代文,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引导师生更扎实地搞好语文教学。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如果是正式的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就显而易见了。试卷考教材里面的“死”东西,教师就教“死”东西,学生就学“死”东西。久而久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语文教学走进了死胡同。
课内的现代文不考了,专考课外的阅读材料,教师还会认真教这些课文吗?还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考现代文阅读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选择课外的阅读材料来考查学生,能让师生从“漏掉知识点”的担忧中解脱出来,机动灵活地运用教材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考试的语言材料来自课外,学生没有背诵答案的机会和可能,教师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真实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用教材”,通过教材的例子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不是把学会教材当作教学的终极目标去实现。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评价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考试成绩。课改轰轰烈烈,理念不断更新。如果考试评价的思路和方法不合理,课改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不要再“考教材”了!这样,教师们才能真正地去“用教材”,而不是死板地去“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