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一定要划清学科界限吗? 从升旗仪式看教育 校志编纂不能间断 “一指禅”当休矣 教师专业成长何去何从? 粘贴加工的毕业照暴露虚假教育 以“毕业礼”代替“撕书节”如何 法治信仰需要从小养成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且行且思】

教师专业成长何去何从?

□ 杨雪梅

在我的教育之路上,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经历了不计其数。我深思:在大大小小的培训活动中,我曾经收获了什么?当时,很多精彩的报告轻松地俘虏了我们的心。但是,如果不曾有深度的琢磨、思考,那份精彩能留多久?笔者认为,一个发自内心渴求成长的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踏踏实实地蓄力拔节,用恒久的坚持成就自己的专业高度。

读与思的结合。很多人曾抱怨:“我几乎没有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又何谈成长?”我往往这样回应:“生活中处处都是机会,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愿意迈出脚并坚持下去。而大量的阅读无疑是一条最方便、快捷的成长途径。”

阅读仅仅是一种接受。混沌受之却不假思考,也难谈收获。有了读的累积,我还会将所感所获与自己的工作实践相联系,用反复的探寻、再三的思量建立起旧经验与新知识的连接体系,让教育实践有更多的理论支撑,让教育理论有丰富的实践验证。

在成长路上,我们需要迈开有读有思的“两条腿”,大步向前。

思与写的熔铸。一个故事或事故的背后,有哪些关乎育人的契机或警示?一则案例或事件的发生,有什么样的教育思考或启迪?一场有心或无意的对话,是否给你带来了感触或领悟?透过某种大现象或小背景,又有哪些独到的见地或深刻的自省?在生活中,很多所见所闻都在我们心头泛起过涟漪、生发过触动。

“别停下!”我会这样告诉自己,然后沿着探寻之路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再从理性的视角来提炼、总结,并形成文字,让零散的思考系统汇集起来,让系统的知识串起那些星星点点的智慧。

写与行的提升。许多教师写出文章后习惯于四处求助:“您帮我看看,提点建议。”“你能不能帮我改改?”对于前者,我可能会抽出几分钟来耐心品读,然后小心地给出一些参考性建议;而对后一种求助,我却常常从内心深处叹息:太急功近利的写作能坚持多久?又能沉淀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来?

最初加入“叙事者”成长团队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面对失败的教育个案,我会写下来,以汲取教训;碰到有效的管理小技巧,我会写下来,以积累经验;与顽劣的孩子打交道,我会透过自己连续的文字记录捕捉教育中微小的契机;遭遇不配合工作的家长,我会反复推敲大量的文字记录,并试着从中找到有效合作的密码。

写作是一种更深刻、更有体系的思考。一位将自身成长作为不懈追求的教师,必然会用笔耕不辍的思考引领自己前行。

行与积的成就。行既是久经深思后付诸的实践行动,也是坚持学习探索的常态行走,更是发乎于心内、践乎于形外的自觉行为。

我认为,唯有“行至水穷处”的坚定决绝,才可能迎来“坐看云起时”的从容淡定。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有大量阅读的积淀,也需要有诸多反思的提高,需要有化笔为犁的写作提升,需要有心无旁骛的前行……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