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升旗仪式看教育
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学校每周一都要举行。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少先队员行队礼,其他人员行注目礼。在每次升旗仪式中,几个程序走下来大约需要20分钟的时间。
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在20分钟内保持安静、肃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会听到教师或者班长在队伍中间小声叮嘱“不要乱说话”。这一招十分管用,乱哄哄的人群立即鸦雀无声。可是,几分钟过后,又会有人窃窃私语。这无可厚非。但让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每次升旗仪式都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我们有没有从研究的角度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在根源上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的目的?比如:我们在事后有没有问一下学生:“你们在谈什么?为什么要在那个时间交谈?”我们不妨从研究的角度进行调查,然后对症下药,进而找到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其实,我觉得,这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或许这样的方式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简单的说教不是教育。这就是教师一直在强调,效果却不佳的原因。
参加升旗仪式的不仅仅有学生,还有全体教师。每个班级来到广场之后,体育委员或班长进行整队,等待升旗。这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在哪里?在干什么?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低年级的教师站在班级的后面,时不时提醒学生“注意保持安静”;高年级的教师看到学生比较自觉,就脱离学生队伍,站到教师队伍里。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老师是怎么站队的?一点次序也没有。有的教师干脆就脱离队伍,站在队伍的边缘;有的自始至终都在与别人窃窃私语。看到这些情景,我找到了学生偶尔骚动的原因。或许他们也在猜:老师在讨论什么?于是,大家纷纷效仿。
每一名教师都知道什么叫“身正为范”、“言传身教”。可就在学校最隆重的升旗仪式中,有些教师“身不正”,又何谈“身教”?即便有了“身教”,也是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这几乎是我们每天都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我们在每次家长会上都告诫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可我们做到了吗?
我们不妨做一次学生,像学生那样站队、整队,然后保持安静、肃立,参加升旗仪式。正所谓“正人先正己”,我们教师用行动告诉学生:参加仪式时保持安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这就是最简单的教育。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妨也结合升旗仪式的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如果我们坚持读书,每天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学生就会逐渐爱上读书;如果我们每天都保持办公室的清洁卫生,学生就会因此而受到感染;如果我们能时刻保持一种问题意识,凡事常问“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教育岂不是很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