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孩子在被肯定中成长 建设立德树人的教师队伍 重在教给学生方法 不要一次给孩子太多“玉米”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第5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5
【教育案例】

不要一次给孩子太多“玉米”

□ 肥城市实验小学 于丰华

上周,某教育电视台播放了一档电视节目《教育进行时》。这档节目的主要内容是聘请国内某位教育专家对现场观众进行家教讲座。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概是在一个小节讲完,另一个小节即将开始时,专家问了现场观众这样一个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兴趣教育呢?”专家问完,面带微笑,望着大家。很显然,他是想让现场的观众回答他的问题。

这时,一位年轻的妈妈站了起来,声音洪亮地回答道:“我给女儿报了画画、舞蹈、弹琴3个培训班!”

另一位妈妈不甘示弱,说道:“我给儿子报了舞蹈、音乐、书法、跆拳道4个培训班!”

接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纷纷讲起自己在培养孩子兴趣中付出的金钱和精力。

教育专家听大家讲完后,没有立即发表意见,而是起身从身后的箱子中拿出一个漏斗和一捧玉米,又随机从现场听众中找了一个家长上台。

专家让那个家长把双手放在漏斗下面接着,然后捡起一粒玉米投到漏斗里面,种子便顺着漏斗滑到了那个家长的手里。专家一连投了几次,那个家长的手中自然也就有了几粒玉米。

正在大家不知专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的时候,专家突然抓起满满一把玉米粒放在漏斗里面。结果,那些玉米粒相互挤着,竟一粒也没有掉下来。

这时,专家才意味深长地对听众说:“这个漏斗代表孩子,而这些玉米则代表我们家长的期望。假如我们每次将一粒玉米投入漏斗,我们每次就能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我们一次将手中的所有玉米投入漏斗时,反而连一粒也收获不到了。”

面对大家疑惑的表情,专家继续解释道:“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最近发布的《父母最关注的才艺培养问题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兴趣班非但没有培养孩子的兴趣,反而扼杀了他们的兴趣。该《报告》提供的数字如下:目前,大约有60%的36岁孩子,所学的项目在13项之间;大约有70%6岁以上孩子学习的项目都在3项以上;另外,还有大约35%的孩子选学过6项以上的才艺;只有约10%的3岁以下孩子,一项才艺都没学。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项目这么多,他们的兴趣应该很广泛了吧?非也。调查结果显示:真正对这些活动感兴趣的孩子仅有四成左右。有些孩子兴趣全无,却不得不接受家长的‘兴趣’指令。因此,我建议,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兴趣培养时要量力而行,不要一次给孩子太多的‘玉米’。同时,家长要多跟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目的。”

专家的话引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