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银行卡玷污学校的形象
□ 徐峰 张学炬
据“中国之声”报道,开学在即,不少大学新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而随同录取通知书一同邮寄来的还有银行卡。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虽然银行卡方便缴学费,但这种做法也有侵犯个人隐私、强制消费之嫌。(据7月31日澎湃新闻网报道)
随同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来的“不速之客”——银行卡,确实能省却大学生办卡的时间,也能为他们的消费提供一定的方便。但这种“送来的方便”不知是便高校之利,还是便学生之利?
按照规定,银行卡需要本人持身份证前往银行柜台亲自办理,以避免身份信息的外泄;别人无权代理,也不能代理。高校和银行不可能不懂得这项“规矩”,可为何依然明知故犯呢?银行向高校拉业务并非不可以,采用服务上门的方式,避免学生少跑腿,是一种社会责任。高校在中间牵线搭桥,既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便利,又能提高管理效率。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在场,由他们亲自操作。
然而,这种擅自替学生“代劳”的现象,不仅在高校里有,而且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也有。例如,有的中学代学生买教辅,代学生购校服,代学生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等。而学生和家长往往毫不知情,只能被动地交钱。在这热情的背后,恐怕还是“利益”作祟。还是拿这起事件来说。银行是如何得知学生信息的?学校不至于无偿地提供吧!高考新生的信息由谁保管?哪些人知情?又为何到了银行职员的手里?这些问题,相关部门查一查便会水落石出。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因为它涉及依法治校,涉及学生信息的管理,又涉及学校的形象。只有依法追责,严格管理,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录入: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