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都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这两份文件也都明确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我有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典籍中的经典语句。例如: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展示“方长不折,启蛰不杀”和“民胞物与”两句话,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爱惜大自然是古已有之的思想;在《将心比心》的教学中讲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帮助学生理解宽容是一种美德;在《中彩那天》的教学中告诉学生什么是“慎独”,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父亲面对彩票时的艰难抉择;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中出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生理解伽利略试验成功的原因和经过……
一些历史故事,可让学生进行类比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将心比心》的教学中融入孔子拒绝向子夏借车盖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换位思考;在《尊严》的教学中展示阅读“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做人要有气节;在《触摸春天》的教学中讲《庄子·德充符》中申徒嘉的故事,帮助学生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中补充《庄子·达生》中“佝偻承蜩”的故事,并让学生诵读其中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一些古诗词也可以在教学中起到突破难重点的作用。在《观潮》一课的教学中,我展示潘阆的《酒泉子》,其中的“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两句对帮助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反复”这一修辞方法是教学重点,我展示古诗“微微风簇浪”、“灵台方寸涌波涛”、“心潮逐浪高”,让学生明白反复的作用就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类似的例子很多,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名句、故事和诗词出现在小学课堂上,使学生很是感到新奇。这些内容因为其深厚的内涵、生动的形象让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在他们心里埋下热爱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我感觉尝试是成功的。那么,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呢?我觉得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要增强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据我观察,绝大多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并没有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备课时没有预设这方面的内容,自然无法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其主要原因是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解决这一问题,途径有二。第一,可以利用网络,根据教学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在当前条件下,这一任务很容易完成。第二,教师要多读书,储备尽可能多的传统文化素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左右逢其源”。可是,就目前教师的读书现状来看,这一要求比较高。
二、按照主题编写与教材配套的传统文化用书,供教师使用。比如: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组的主题是关爱他人,我们就可以选取相关的句子和典故编入用书。如《论语》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厩焚,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等句子,典故则可选择东晋顾荣分炙、孔子接受楚人献鱼等。材料的选择要遵循真实、传统、经典的原则,即必须是传统文化典籍中明确记载的经典的故事和章句。有了这样的用书,教师就可以很方便地选取自己所需的材料,用于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的一点尝试和思考。语文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