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的结合,而应该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以交互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亦即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重交互、情感激励、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使得原本单一的课程内容得以扩充,从而使课程的实施得以丰富多彩。下面,笔者谈一谈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
一、利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情境创设得好,不仅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多媒体技术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教育信息显示的多样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以创设出赏心、悦目、悦耳的教学情境。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无疑会诱发学生情感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比如,在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笔者在上课伊始播放一段优美的乐曲和各种有趣的动物发出的声音,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声音的世界。紧接着,学生融入声音的世界,迫切地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思维也异常活跃。这是传统的说教无法比拟的。需要注意的是,课件不要做得太花哨。例如,有的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过于追求图文并茂的效果,每页上都设计了小动物,而且它们在不停地跳跃。我认为,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喧宾夺主之嫌,不可取。
二、利用多媒体仿真实验,提高教学效益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它的基本环节之一,物理原理和规律大部分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但是,实验的成败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的、微观的物理过程等均可以采用多媒体仿真实验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在讲《液体的压强》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仿真实验做帕斯卡桶裂实验。学生根据一目了然的实验现象,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形状无关”。有的高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布朗运动、光的衍射、重核裂变等实验,进行仿真实验效果也很好。有些规律的得出光靠实验是不够的。比如,在探究“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学生一开始得到的是零星的数据,要上升到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教师用事先做好的FLASH课件展示成像的特点。接着,学生再次做实验,就能很容易地总结出成像的规律了。同时,教师在时间上可以更好地控制教学,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讨论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仿真实验。这是因为,它毕竟是虚拟的,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定要明确这一点:仿真模拟实验只能作为常规实验的补充,绝不能为了省事而完全代替真实的实验。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大课堂容量
教师大都希望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因为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如抄写例题、画图、画表格等。信息技术的融入完全可以使这些工作在课下完成,不占用课堂时间,从而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最终形成快节奏的现代化课堂。
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信息技术容量大、节奏快,教师往往为了追求高效率而忽略学生思维所需要的停顿时间。由于多媒体播放速度快,因此很多学生不仅无法写笔记,而且印象不够深刻,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鉴于此,教师既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思维梯度,又要精心组织课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增加容量、提高效率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启迪思考、情感激励、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亦即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检索、收集、分析、处理相关资料的能力以及学生获取信息、相互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均得到提高。二者融合得好,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