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诗意的表达
邻居家的孩子读小学二年级。有一次,他拿着一张被语文老师批改过的单元练习题来到我家。练习题的最后一题是“看图并写几句话”,相当于高年级的“看图写作文”。画面比较简单:一个孩子和卧病在床的母亲在对话,窗户里有一轮半圆之月。
邻居家的孩子写的几句话中有一句是“月亮听见了”,老师在文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一道横线,并打了个大大的“×”,“×”下面还附有简单的评语“不符合题意”。
无独有偶。一位教师举行地理公开课。授课教师把中国地图拿出来问学生:“中国地图像什么?”有些同学说“像公鸡”,有些同学说“像山羊”。这位教师第二次问那些说“像山羊”的学生:“你们再看看,它像什么?”同学们依然说“像山羊”。他恶狠狠地再次问道:“你们再看看,真的像山羊吗?”他把“再”字说得震天响。那些说“像山羊”的学生再也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了,而是胆怯地说:“像公鸡。”于是,这位教师再次提高嗓门问全班学生:“中国地图像什么?”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公鸡!”他满意地笑了。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中国地图像山羊”,不由得对地图产生了浓厚兴趣,赶紧找出地图,仔细端详了一番。最后,我惊讶地发现,中国地图确实更像一只有胡子的山羊,而不是公鸡!我不由得对那些回答“中国地图像山羊”的学生多了几分赞许和敬意。
这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能利用自己掌握的有限的文字写出“月亮听见了”,是多么难能可贵呀!然而,无论孩子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无论孩子有怎样的诗性表达,都被老师无情地扼杀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的表达就是诗意的表达。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每一寸土地上都蛰伏着诗的精灵,每一方空间都飘荡着诗的因子。“一川烟草”、“人面桃花”、“月迷津渡”等一个个让人心旌摇荡的诗句,如果其中没有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何以能产生持续千年的艺术张力?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成功的教育是让知识变成学生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
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位语文教师举行了一节关于想象作文的公开课。他说:“只有独特、新颖的想象才会有感染力。请问:你们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
面对这个再熟悉、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还激动地站了起来,跃跃欲试。看到这情形,老师一个一个地把学生叫起来。
“老师像蜡烛。”“老师像园丁。”“老师像春蚕。”“老师像……”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司空见惯的比喻,并不是老师所期望的。老师抱着一线希望,叫起一位举手的女生,问道:“你说说看,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汉堡包。”那个女生怯生生地回答。
“汉堡包?”教室里一片哗然。
老师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把老师比作汉堡包呢?”
“汉堡包虽然也是面包,但中间夹了菜,味道更加诱人,我们都非常喜欢吃。我希望老师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一些、有趣一些,像汉堡包一样吸引我们。”
老师满意地笑了,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给他的礼物,它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创造能力。当孩子对身边事物用诗意的方式去表达时,我们应当加以鼓励,千万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答案”去折断他们那想象的翅膀。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就等同于保护未来的伟大创新与发明。
让我们成为一个个像“汉堡包”一样的教师吧!当我们再次听到孩子说“月亮听见了”时,我们不妨尊重孩子的诗意表达。这样做,不仅能还给孩子一个童真的世界,还能造就孩子一个诗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