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最后又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数学知识的学与用问题。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第一步。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把教材的内容激活,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从而达到智力、心理、情感和意志等各方面的融合,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我们先来听一段广播信息。请大家在听的时候想一想: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然后,播放录音:“贵城超市广播台:蒙牛纯牛奶每箱48元,英雄牌钢笔每支3.5元,天堂牌雨伞每把26元,墨水每瓶1.5元,小树苗牌铅笔每支0.2元,九阳牌豆浆机每台398元。”
随着录音机里的信息广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我趁机问道:“听了这段信息,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们兴趣大增,争着回答。
就这样,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中引出数学问题,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了教学时效。
活用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真正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下面是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执教《平均数》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如果请你当评委,你会给吴老师这节课打多少分?
(师相继板书:95、76、88、84、85)
师:如果一节课获得85分算优秀,吴老师这节课能算优秀吗?
生:能算优秀!
师:根据是什么?76分能行吗?
生:光看95分、76分都不行。我算了一下,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85.6分,所以吴老师这节课是优秀课。
师:我觉得这里还可以再加上“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从身边找到了数学问题,并联系生活实际深刻地感受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也萌发了应用意识。而且,对学生而言,“给教师当评委”是少有的事。课堂上,一般都是学生被教师评价。对于学生评价老师这种形式,学生感到新奇,因此特别珍惜这次机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开展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条重要途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理解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体验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还可以通过编辑《数学小报》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同时,调动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整理稿件、排版、画插图,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植到课堂上,让数学生活化。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