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化概念不断向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渗透。在西方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全球化”的论调。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再提出,由互联网、影视报刊等传媒所带来的信息开放性,必将打破地域、国界的封锁和封闭,使一切民族文化成为人类共有财富,并在历史的选择面前走向趋同。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进步需以民族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发展为前提,在现代化推进中充分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就此而言,文化的全球化只能是文化资源的全球化,而不是文化价值和文化内容的完全趋同化。文化全球化应表现为全球化时代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当世界还存在不同的民族和民族国家,并且在发展的前途上还存在不同选择时,西方人吹捧的文化全球化就是一个伪命题。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逐渐把民族意识和当代意识结为一体的新文化。以世界、国际、全球这样的概念为例,如果详加考察就会发现中国人的运用与各国有别。在中国人的精神领域深处,“世界”其实是一个并不包括自我的他者时空。在“天下”的架构中,这个世界本来应该由中华的“文”来教化,但随着中外接触的日益增多和扩大,比中华文化程度更高的“文”成为仿效的对象。这一悖论的结果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为他者的“文”所“化”,才能避免落入“野”的境地,才能避免亡国灭种。
于是,在一段时间里,所谓与国际接轨、瞄准世界前沿,都是以发达国家为准的,以发达国家为取法楷模。但实践表明,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如果长时期以单一的文化为取向,不能和其他各种文化相互兼容,甚至以趋同化来消磨其他文化物种,都将是灾难性的。
人类不可能也不应该永远让一种文化占据统治和垄断地位。我们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发展提出的挑战,重视西方文化扩张的新动向,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更好地“引进来”,更好地“走出去”。
(摘自2017年8月1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