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校园传来茂腔声
“一见孟轲迷途返,不由老夫喜心间。孟母三迁教子苦心一片,从今后你是青史名标万载传……”一群小学生身着戏装,粉墨登场,演唱茂腔《孟母三迁》。这是记者在高密市河崖小学校园看到的情景。
该校校长赵志升对记者说,茂腔起源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密东北乡至今保留着这种戏曲。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河崖小学开始了茂腔进校园的探索。但由于茂腔是地方老戏,年轻教师会唱茂腔的不多,师资面临难题。
8年前,由退休艺术教师、当地茂腔艺人组成了茂腔戏班——红高粱艺术团,政府投资配齐了道具、服装、乐器等。艺术团设在河崖小学,骨干演员有6人。这些演员作为学校志愿者和特聘教师,义务教学生唱茂腔。从此,茂腔就在校园扎下了根,成为老少难以割舍的文娱情缘。
“茂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剧目多达数百种,著名的有《东京》、《罗衫记》等‘四京八大记’。内容多以劝善为主,故事生动曲折,语言诙谐充满乡土气息,所以学生们喜欢。”红高粱艺术团团长孙从修说。
为了普及茂腔,河崖小学每周都开两节茂腔课,教学生认识茂腔伴奏乐器,逐步了解茂腔历史、茂腔名角,学唱茂腔名段。每年还开展茂腔故事会、茂腔文化周、茂腔艺术节、编演茂腔课本剧、评选茂腔小明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多样的展示舞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有了这样的文化土壤,到小学毕业的时候,每名学生都能唱几曲茂腔。对有天分、有兴趣的学生,河崖小学组建起了“小葵花”茂腔社团,由红高粱艺术团安排老师重点培养。
夏天的晚上,爱好茂腔的东北乡人经常在社区广场自演自乐,有人拉二胡、京胡,有人唱段子。这个时候,河崖小学的学生总能来上一段。童稚的唱腔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经常有观众用手机拍下学生演唱的视频,发到微信圈里,赢得赞扬声一片。
节假日的时候,学生们随同茂腔剧团进社区,和茂腔老艺人同台演出,形成了一支“娃娃茂腔队”。
于欢欢就是一名茂腔新星。欢欢的姥爷就是红高粱艺术团的老师,欢欢从小深受姥爷影响。由于经常参加演出,欢欢的演技大大提高,十里八村的人都认识这个女孩子。她参加山东电视台地方文艺大赛脱颖而出,获得最佳表演奖。2009年,高密茂腔二次进京演出,这个农村小姑娘走上了央视的舞台。
“河崖小学的茂腔教育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构建起‘普及提高并重、活动教学结合、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推进’的茂腔教学机制,为全市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提供了经验。”高密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刘君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高密市启动了特色美育工程,着力推进包含茂腔、剪纸、扑灰年画等在内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单就茂腔教育来说,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学校就有七八所。
“在城区,做得最好的是崇实小学。”刘君说,相对于农村学校,崇实小学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他们与高密茂腔剧团结对,借助剧团专业力量,开展茂腔艺术教育。现在,这所学校的茂腔教育已经成为办学特色。
“我们开发了《茂腔器乐》、《茂腔板式》、《茂腔脸谱》等系列课程教材,投入10多万元制作了90套戏服,配齐了京胡、扬琴、笙等乐器。同时,创新茂腔教学,大胆编演新剧目,丰富了茂腔的形式和时代内涵。”崇实小学校长李常学表示,茂腔使这所百年老校焕发了光彩。
在茂腔文化展览室,记者看到,崇实小学的茂腔课程被评为潍坊市精品课程一等奖、政府教学成果奖,在去年举行的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展演中获得二等奖。
另外,双羊小学联合社区举办的“老少茂腔戏台”,夏庄小学开展的“课前茂腔10分钟”、北关小学的“茂腔梨园”等,都成为新亮点。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茂腔,高密市政府委托艺术院校开设了“高密茂腔少年班”,在全市公开选拔了40名有演唱茂腔天赋、特长的小学生,选送到艺术院校专门培养。他们毕业后,安排到高密艺术院校工作。
“学校不仅要培养人才,也应当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为此,我们将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与社区共建茂腔生态文化带,丰富乡土课程,留住民俗文化记忆,办好多彩的乡村教育。”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杜启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