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改革 激发办学活力
“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以前,淄博市淄川区存在教师流动不畅、年龄及学科结构不合理、岗位无法动态调控等问题,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2015年9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以来,该区积极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教师合理交流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教师聘用制度,打破了教师终身制,激发了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动力,为实现教育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全面落实“县管”要求,强化教育统筹职能
落实教育部门对编制岗位的统筹管理。区编制部门将4857个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人社部门将5094个中小学、职业教育、幼儿园竞聘岗位指标,全部交由教育部门管理。区教体局将编制使用控制数和岗位指标下达至各学校,实行动态调整。
落实教师年度用编进人计划。本着“退补相当”的原则,统筹考虑大班额化解、学科教师紧缺情况等因素,确定教师年度用编进人计划。去年以来,区编办设立全区教师临时编制专户277个,用于化解大班额问题;共核定年度新教师招考计划191人,其中安排到农村任教145人。
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成立全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统筹教师教育培养培训,承担全区教师交流轮岗、就业指导等工作。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自2016年开始,教师交流轮岗不再占用用编进人计划。用人单位与新招聘教师实行双向选择,新招聘教师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聘期5年,聘期结束后再参加下一轮竞聘。
扎实做好交流轮岗工作,让优质资源成为“源头活水”
近年来,该区将交流轮岗作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县管校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搭建城乡交流平台,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拓宽交流渠道,鼓励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由城区学校向乡村学校流动;由近郊镇学校向其他农村学校流动;由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向基层学校流动。交流轮岗比例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2.2%,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达37%以上。扎实开展支教帮扶活动,公开选拔市、区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支教,帮助受援学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广泛开展名师送教下乡、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农村教育发展。2014年以来,乡村学校对口支援、支教共190余人次。
“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积极影响
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难题得到有效破解。2016年暑假期间,以“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为契机,区教育局对全区教育系统365名长期借调人员编制关系加以理顺,从根本上破解了这一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严格控制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人数,优先保证教学岗位需要。建立一线教师退出申报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岗位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优先向一线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破除教师培养障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破人才培养的校际障碍,为广大教师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实施“1358”优秀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即让青年教师“1年成为合格教师,3年成为业务骨干,5年成长为区级以上优秀教师,8年成长为教学能手和名师”。建立岗前培训制度、农村年轻教师到城区跟岗学习制度。以区属学校为“龙头”组建“片域教研共同体”,聘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加盟淄川教育,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举办报告讲座、开展课题研究等途径,充分发挥专家名师的引领作用,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强化区域考核,实现各学段“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县管”功能,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实行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初中兴趣指数评价、高中学习能力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动态分类评价,着力构建起“一体化分段分类动态”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每一所学校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