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评】
高校要上紧保护学生隐私的“发条”
□ 张学炬
近日,澎湃新闻网连续披露了吉、湘、鄂、浙、闽、苏、桂、陕、鲁等省份多所高校官网存在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这些高校在公示受助学生信息时,泄露了学生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已督促部分学校进行整改,并且发布《第9号预警: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资助工作者要“拧紧这根弦”》。
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等都属于学生个人的机密信息,稍具常识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如果高校教师心中不装着学生,对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保护意识,那么给学生造成的显性伤害和隐性伤害将是长远的。为了避免个人信息“裸奔”现象的发生,高校必须做出科学的顶层设计。
高校应当设立必要的舆情监控室,既确保网站的舆论导向,又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同时,对本校发布的信息进行过滤、审查,并确保其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以避免“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高校应理清“公开”和“隐私”的界限。公开是制度的公开、内容的公开、过程的公开,是公平、公正的客观需求。而“隐私”则是个人的信息,是不能随随便便公开的。关键是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平衡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不予公开。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信息保护意识。为了管理的方便,教师经常收集学生的信息,如学号、身份证号码、性别、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对此,学校一定要加强管理,安排专人负责,以避免信息的外泄。
录入: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