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促核心素养落地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最主要的课程之一,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并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呢?我们的体会是:只有打破学科壁垒,抓好相关学科的整合与创新,才能进一步凸显品德与社会课的育人实效。
学科融合促育人目标落地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正是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理解,笔者在执教品德与社会课时将音乐、美术、文学、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时,我播放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在优美的音乐烘托下,笔者深情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安丘城顶山战役,同时播放电影《安丘儿女》片段。学生被英雄的事迹所感动,爱国情感、民族情怀油然而生。下课前,再次播放《我的中国心》,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奏齐声唱起来。
在教学中,联系课文有关内容,借助音乐背景和故事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还有利于达成教育目标,使学习的知识不易忘记。
创生情境 拨动学生心弦
创生情境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经验转向生活经历的学习过程。这是教师驾驭课堂的重要技能之一,有助于在教学中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尊重老师”一课时,笔者用PPT展示了一位潍坊市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这位教师从教以来,没请过一次假,更没缺过一节课,教学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他数十年如一日照顾卧病在床的妻子,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他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友善”,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教材,进一步激发学生亲师、爱师、尊师的情感,传递了核心价值观。
成功的情境创设会使教学跌宕起伏,充满趣味,不仅能使枯燥的知识鲜活起来,更能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培养核心素养。
实践活动拓宽育人渠道
活动育人是提升育人质量的保证,只有积极开展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融入鲜活的生活主题,才能让学生深刻体味并感同身受。
实践活动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来创设。这类活动既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例如,在执教“团结协作”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安丘大鼓”游戏活动,分组竞赛,使学生明白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是取得胜利的保障,也是构成一个和谐集体的重要因素。在讲授“我们生活的地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走进社区,寻找汶河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时间放在双休日。两天后,学生们返回学校,用文字、照片、微视频展示了汶河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次活动既让学生们感受和体验了社区的生活,更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实践活动也可以围绕学校德育活动来创设。这类活动便于形成课程教学与德育合力。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感恩活动、艺术节、运动会等。这些活动笔者都动员学生积极参加。例如,通过给福利院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学生感受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实现自身价值,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感恩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继承发扬并学会感恩,为构建幸福美好的社会做出努力。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时时处处要做一个整合、创新课程的有心人,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行动,真正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