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读图时代”的校园文化现象漫谈 “以文化人”关键在“化” 融入绿色元素 助力学生成长 团队评价:构建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专家视角】

“以文化人”关键在“化”

□ 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张兴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坚持以文化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举措。”那么,如何切实贯彻落实“以文化人”这一新理念、新举措呢?最近,“体育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到部分学校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切感到:“以文化人”的关键在“化”。

一、 拿什么来“化”:承载“精神命脉”的三大文化

“以文化人”的“文”,是指承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先进文化。当前概括地讲,“以文化人”的首要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化和引领青年学生,帮助他们确立理想信念,凝聚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具体来说,“以文化人”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承载“精神命脉”的三大文化来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为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这三大文化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的“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三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充分汲取这三大文化的丰富营养,青年学生才能强身健体、夯实安身立命的根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增强文化自信,增加前进的动力。

二、 “化”什么:汇聚“精神根基”的三大动力

“以文化人”的“化”,是指教化,是强调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引领作用。对当代青年学生来讲,“以文化人”就是教化和引导他们增强三大动力。

一是文化自信力。如何让青年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当前不同思想文化在高校交流交融交锋,青年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刻。尤其是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让他们有主见、有定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以文化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力。

二是精神追求力。青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内心充满矛盾,表现在情绪上就是不稳定性。他们具有强烈的成长成才欲望,又有价值选择、理想信念的迷茫和困惑。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契合他们的精神需求,从理想信念的高度帮助他们解决精神困惑和理想迷茫,使他们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使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理想信仰和精神追求。

三是自觉行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意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变为其自觉行动。

三、怎么“化”:激励“精神追求”的三大方法

“以文化人”的“化人”,就是育人,就是倡导生动活泼、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他们受到感化、影响和激励。

一是理论融入法。即用生动活泼的“浸润式”话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重要地位、重大目标、重要内容等系统理论有机自然地融入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特别是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校园文化及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让学生喜闻乐见并愉快接受,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是情感共鸣法。即改革说教式灌输的教条做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课题组联系学生实际,找准与他们思想的共鸣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三是价值引领法。即激发学生的价值需求,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激励大学生追求上进、奋力拼搏,努力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