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郑板桥学家教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52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之才,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方式。他的教子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后人学习。
一是对孩子不能溺爱。他在山东省潍县当知县时,儿子留在老家江苏省兴化县的乡村。他担心儿子被娇惯坏,便经常写信给家中,阐明教育孩子的方法。他在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孩子也从他寄来的诗文中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
后来,郑板桥把儿子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教儿子读书,并让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当儿子长到12岁时,他就让儿子用小桶挑水。直到临终前,他还要求儿子亲手做几个窝头端到床前。
现在的家长大都把孩子当成宝贝,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以致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他们的眼里,这一切也许很正常。殊不知,他们这样一味地溺爱孩子,致使孩子难以健康成长。
二是教育孩子要平等待人。郑板桥还叮嘱家人要教育儿子平等地对待佣人的孩子。他在信中写道:“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这种严格的教育使儿子养成了平等待人的好品德。当时,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家里没有多少存粮。一天,儿子哭着说:“肚子饿!”妈妈便给了他一个窝头。他正高兴地吃着窝头,却看见一个光脚的女孩眼馋地看着那个窝头,立即将窝头分了一半给女孩。试想:这样的家庭教育怎能不使子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呢?
三是教育孩子不要炫耀父母的权力。郑板桥在信中还阐明了做官与做人的问题。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因此,当他听说儿子向别人炫耀自己有个在外做官的父亲时,立即写信,要求家人对儿子严加管教,必须“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
现在,少数官员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想方设法为子女谋取私利。这无形中促使孩子产生攀比心理,使孩子自认为比其他同学高人一等。在这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将来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答案不言而喻。
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很少有人希望孩子成为社会上的普通劳动者。而郑板桥的教子之道,在于从基本的“做人”开始,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一点正是很多为人父母者应该做好而没有做好的。笔者期望家长们能从郑板桥的教子之道中得到启发,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把孩子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滕州市东沙河镇大养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