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研究 主题推进与多元融合的山东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做到“三个明确”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知行合一 内化品格 传统文化进校园,关键是“进什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责无旁贷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主题推进与多元融合的山东传统文化教育

□ 山东省教科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耿成义

近年来,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开展,全省各地通过理论研讨、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示范带动等方式,开展了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山东省教科院以体验教育的方式切入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并倾力推进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创新工作,以推动全省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有效、科学地开展。

状态考量与路径选择

2016年4月1日至5月16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山东省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查。这次调查共收到来自山东省内的反馈答卷45000份,涵盖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687所(普通小学10770所,普通初中2917所)、普通高中544所、中等职业学校460所、特殊教育学校145所。还收到省外答卷3183份,其中,湖南省777份、北京市422份。

本次调查问卷涉及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诸多问题,为我们全面、深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趋向性信息。在调查传统文化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时,有这样一组数据给我们很大震动。47.77%的人认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足”,42.01%的人认为“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4.91%的人认为“学生没有兴趣,缺乏热情”, 16.36%的人认为“家长怕影响课业不支持”……

近10年来,山东省中小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如读诵经典、开设地方和校本课程、学习非遗文化等,各有选取、各呈形态。成效显著,问题也很明显,散乱化、碎片化、知识化、学科化是当下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

组织散乱化。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长期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协调、管理;区域、校际缺乏协同、交流;学校各自为战,热情有余,但难保有方向性的偏差。

教学碎片化。教学时间不确定,内容随意,散点碎片现象突出。

文化知识化。传统文化教育是浸润、融入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回归文化传承的本源、探求文化精神的认知途径,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长久任务。

学科化问题。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应探讨学科化建设,探索新时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新规律,这在高层级教育中是必需的。另一方面,针对中小学的基本教育格局和教学机制、考试体制,传统文化教育可否独立学科化,进而列入统一考试中,应该进行理性深入的思考。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突破发展瓶颈,成为我们思考的头等问题。

文化是心灵感通,是精神融汇。文化特有的认知化育规律告诉我们,文化需要感受领悟、内化融入。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内化与人格陶养。

因此,文化教育需要真正以人为本,需要寻求更适宜的途径,让学生的心灵蕴积文化的情感和情怀。只有通过生命感悟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种子,在每个个体的生命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山东省教科院在国内率先实行了传统文化体验教育。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生发观”

2016年,山东省教科院发出《关于推荐首批“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的通知》,经全省各市教科院(所)、教研室反复审核,推荐确认了88所实验学校。同年12月,首届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年会成功召开,意味着这项新的适应性实验全面开启。

探索之路是艰苦的。如何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遵循文化浸润规律,增强学生体验反思的能力,提高教学效能;如何强化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理念,探索传统文化实体文化情境和精神文化情境的创设途径;如何拓展实践活动方式,丰富活动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项目体验、基地体验等,都是下一步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探索任务。已经开始的探索,比如数字国学体验馆的建设使用、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情境的互动、中华诗书画融合教育的体验与实践等,都是对发掘文化传承力度的有效探索。这些探索赢得了两届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年会的关注和认可。

推进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目标指向,是让青少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欢喜心,增亲近感,发文化力”。这是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生发观”。我们倾力倡导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就是不希望青少年因为课业、教学方式等问题对中华优雅、醇厚、美丽的传统文化生逆反心、疏离感,而是希望从朴素的感情和感性的认识出发,引导他们在传统文化中获得新的文化发展的力量。

教学主题推进与教育多元融合

为了使各实验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紧密融合齐鲁文化、当地文化与校本文化,主题化、特色化地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实验进程,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省教科院发布了《关于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建设方向与实验主题选择的通知》,确认实验学校的建设方向与实验主题,引导各实验学校依据课题研究、教育设施、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实践活动、学校文化、系统构建等大方向实施主题化推进。尝试构建山东省传统文化分类教育共同体,包括中华诗教、经教、乐教、书法、新媒体教学联盟(数字国学教学、多媒体国学体验)非遗传承联盟、地域文化教育合作体、民艺民俗教育合作体、研学游合作体等,形成以课程教学为主、多学科融入、多元文化融合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

2017年秋季,山东省率先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地方必修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8家出版社的小初高三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陆续进入全省中小学课堂。2017年12月“全省传统文化教学观摩暨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第二届年会”召开, “课程教学”成为年会的中心主题,旨在鼓励学校全面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寻求适合传统文化教育自身规律的新途径。

我们期待全省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届时,一批传统文化教育的名校、名师、名课将陆续涌现。各地各校在继续实施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突破、学校配合、教学创新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文化体验、体察、融入的教学方法,探索一条适合文化教育规律的新路径,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山东模式”。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