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做到“三个明确”
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可以进校园?怎样才能进得去?进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明确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可以进校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道德传承,是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记。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思想、文字、语言、艺术、节日、民俗等走进学校这个“教育场”,从而实现化育学生的目的。
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是传统经典和地方文化,这两个,一个是传统文化的骨架,一个是传统文化的血肉。
传统经典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淬炼和检验,其价值内涵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获得了高度的文化认同感,至今仍然是教育非常重要的营养源泉。
地方文化,比如地方戏曲戏剧、非遗文化、民俗等,因特殊的地缘关系、历史渊源等更容易进校园,也更容易为师生所接受,从而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笔者所在的淄博市临淄区是世界足球起源地,最早的足球雏形——蹴鞠就诞生在这里。正因为如此,蹴鞠文化在临淄很多学校扎下根来,并实实在在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地方文化进校园的优势所在。
此外,文化也有好坏、优劣、对错之分,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有所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那些陈旧的、落后的,甚至错误的必须拒之门外。
明确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
从传统文化中提取优秀因子,并将这些因子融入学校文化,只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第一步。
传统文化从外在形态到学生内在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转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各个要素要协同推进。
育人先达己。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如何发挥作用很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像一座桥梁,唯有保持一颗热爱的心,持续提升文化素养,才能将广博的文化知识储备和丰厚的人文底蕴传承给学生。
除了考虑教师因素,还要考虑传统文化内容的“适切性”、“阶段性”,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要以有趣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有趣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内容上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观点认为,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应突出“事趣”,初中阶段应偏重“知趣”,高中阶段则要走向“理趣”。这三者不能截然分开,但应该有所侧重。
当然,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要抓住课程和课堂两大阵地,可以根据校情开拓创新,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
明确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文化进校园还存在一些误区。特别是在“进”的目的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传统文化教育窄化为德育,二是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单纯的知识传授。
这两个方面都有问题。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是让学生学做人,德育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部。文化知识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功利性的背诵、翻译和默写。
于漪老师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养料,能让青少年长智慧、明方向、增力量,懂得自己根在何方、魂在何方。”
我们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为了塑造学生更深厚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收获更大气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