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体验 激活数学课堂
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鸦雀无声、纹丝不动的注入式教学,使之成为畅所欲言、自由活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要求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打造合适自己的高效课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很难操作。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其一,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进行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出现新奇的体验。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所以学生的经验需要与同学、教师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学生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从数的个位上寻找答案。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很快走出误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摒弃了一个个错误的猜测,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二,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给予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三,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可望而不可即,不再觉得数学虚无缥缈。这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我改变了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买铅笔的生活场景,并提出问题:“买一支铅笔需0.75元,9.75元可买多少支?”面对问题,学生积极动脑。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可以买13支;有的学生把0.75元、9.75元都换算成以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当看到学生脸上露出成功的神色时,我说:“运用名数的改写,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如果遇到没有单位名称的算式题,你们又该怎么办呢?”在此基础上,学生得出了一般的计算方法。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线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才能使课堂越来越完善。
(作者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中心小学)